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从《曾经沧海》看后现代自传体小说的叙事艺术(2)

时间:2014-07-02 15:29 点击:
2.作者与叙述者:双重叙述 在《曾经沧海》中,小说的叙述者主要以第一人称我主导整个叙事进程,叙述者在不同唱段中叙述着真实与虚构的故事。叙述者也常常与作者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因为作者的身份是由整个叙述过程中

  2.作者与叙述者:双重叙述

  在《曾经沧海》中,小说的叙述者主要以第一人称“我”主导整个叙事进程,叙述者在不同唱段中叙述着真实与虚构的故事。叙述者也常常与作者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因为作者的身份是由整个叙述过程中的“我”来界定的,但它不是作者巴思。因此,这个过程中区分叙述主体“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了难题。

  小说一开始就在序幕中,详细地叙述了“我”和谢莉在1992年哥伦布纪念日中起航,并在经历了风暴等一连串虚构的事件后,最终失散的情景。然而,当叙述“我”陷入沼泽困境时,作者却跳出来说道:“我认识这个地方。”一转笔锋,把场景投射到曾经创作的小说中的某段背景。而陷入困境的“我”以后的情况被作者故意断开,成为一座孤岛,在后文中不再叙述。这都导致读者对叙述者身份的怀疑,并产生混乱感。

  从第一幕到尾声,作者讲述自己从童年到现在的人生经历。结构较为完整,叙述也不再出现断裂和中止。而关于序幕与第一至第三幕之间的断裂关系以及作者和叙述者的混乱关系,读者直到第三幕中才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出三幕歌剧如同时间的沼泽岛屿,每一幕的跨度为二十年,而在每个岛屿各有一名向导,引导者所谓的主人公——不是我,而是“我”,在“吉尔”和“杰伊·斯克里布纳”的引导中依次走完 “岛屿一”和“岛屿二”的历程。

  《曾经沧海》在叙述上的断裂、中止,在后现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凸显了后现代小说在结构的破碎、空缺、不完整性。“而这往往是人为(作者)作用造成链条的缺失,使整个事件的统一性被瓦解,历史变得不可靠。”[3]由此说明,序幕中的航行活动是作者虚构的,是作者与叙述者进行的双重叙述。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指涉了后现代小说超越虚构与真实界限的特点。

  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存在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使得文本在迎合歌剧音乐性的基础上,不断变换叙述层。一方面,突破叙述者类型的束缚,解构传统小说的直线型叙事线索,导致多重叙事线索的出现;另一方面,扩大了叙述视角,使故事中人物、事件得到多角度的表现。同时致使真实与虚构界限的混淆,加强文本的陌生化,使作品呈现荒诞的艺术效果。体现巴思对叙述者功能的探索,彰显后现代叙事学元小说的叙事特征。但由于叙事者身份的混乱与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三.叙事时间:回顾性叙事中包含同步叙事与预示叙事

  传统自传体小说多以回顾叙述的线性时间为脉络,根据个人生平的素材建构完整的人生历程。不仅保持了清晰的线性时间脉络,而且符合因果关系的情节框架,彰显人物成长历程的曲折性。但后现代自传体小说继承了元小说的元素,使文本具有碎片式的特征。小说跳出以人生历程为脉络的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的束缚,在继承回顾性叙事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同步叙述和预示叙述,使主人公自由穿梭于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小说的叙述在1992年哥伦布纪念日的庆典中拉开序幕,叙述者“我”和妻子谢莉搭乘“US号”开始航海。在航行中遇到了风暴,历经种种艰险,脱离困境后又失散。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幕。然而在第一幕中,并没有延续序幕的情景,而是从一张婴儿照片中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回顾叙述了“我”从童年到工作的人生历程,叙述由此转入较为写实的片断,并一直延续到第三幕。而同步叙事则从叙述者的质问中展开:“如今的《曾经沧海》到了什么时候?”并在而后的唱段中步入了作者现在创作的现场,在虚构人物点评中探讨自己的创作,使得写实性的叙述变得亦真亦幻。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尾声中交代,该作品的创作始于1990年10月12日,但在序幕中作者的航海旅行却在1992年10月12日的黎明开始。时间上的混乱指涉了作者的航海是发生在未来的、具有梦幻性质的旅行。而穿插于其中的预示叙述从一开始就给作品蒙上神秘的面纱。因后现代小说的文本碎片性,从第一幕就中断了序幕的预示叙述层,进入到回顾人生历程的回顾叙述阶段,再由此进入第三幕的同步叙述中。预示叙述——回顾叙述——同步叙述,使作者摆脱了线性时间的束缚,自由地出入人生的不同阶段,重温人生的悲欢喜乐,使幻想、现实、过往与未来的片断交织叠映。

  具有文本碎片性的后现代自传体小说,其叙事时间不再拘泥于传统自传体小说的回顾性叙事结构。在回顾性叙事基础上添加了同步叙事和预示叙事,使作者在故事中审视过去的经历,把过去视为一个正在被书写和被阅读的文本。从而使回顾性叙事具有了双重含义:通过记忆整合文化资本,同时以文学的自我审视来检查个人和文化的历史。”[4]

  由以上分析可知,《曾经沧海》在叙事策略上具有元小说的特征,文本的碎片性表现在叙事结构和时间上,叙事身份中人物蕴含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使其平面化和符号化,而作者的介入叙事又解构了作品创作机理。同时,其作为后现代自传体小说的经典之作,表现出对自传体叙事的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的承继,在叙事身份上(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由不同一性发展为不确定性的变化,以及在叙事时间上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创新,彰显了后现代自传体小说在自传体叙事艺术上的遵守、承继与革新的特征。但现代自传体小说与后现代自传体小说在叙事策略上的流变也表现出较多的共性与个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加以映现。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巴斯,吴其尧译:《曾经沧海:一出漂浮的歌剧》,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5月。

  [2][法]菲力浦·勒热讷,杨国政译:《自传契约》,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10月。

  [3]王建平:《约翰·巴斯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张立群:《“类后现代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江苏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