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沛·夏尔马的真诚 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士不兴。真诚,即真实诚恳。曾国藩先生曾给“诚”下过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故“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在内心就是纯净无染,表现于外就是真实不虚,率真自然,如此则胸怀坦荡,正直无私。真诚是立世的不二法门,它能使人广结善缘,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缔造幸福美满的人生。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十分重要。无论政界要员,还是商场人士,都需要人脉支持。而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以心交心,方能有所收获。 无论是影片开始时,阿沛·夏尔马帮同学写作业,还是去见投资商,他都表现出了他的真诚。当阿丽莎把他误认成前来应聘的保姆时,他一直解释,但心急的阿丽莎没有给他机会。就这样,阴差阳错,他留在了阿丽莎家里做一名保姆。让人感动的是,当他父亲听说阿丽莎是位单亲妈妈时提出疑问,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爸爸,这些都不会影响到我,对我来说阿丽莎依然是阿丽莎”。 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阿丽莎通过接触这位“男保姆”,渐渐被他的真诚和善良所打动。而阿沛·夏尔马用真诚和阿丽莎的女儿,这个之前保姆们忍受不了的“小怪物”成为了好朋友。阿丽莎的女儿——聪明的泰妮娅,看出了这个“田鸡先生”对妈妈的感情,逼着阿沛·夏尔马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故事。被感动的泰妮娅决定帮助她的保姆先生,就在学校的演出中,表演了这段痴情的故事。最终促成了这对有情人的圆满。 真诚回应真诚。影片的圆满结束,也似乎在说着一个古老的寓言“善恶终有报”。善良的男主人公阿沛·夏尔马用真诚和痴心,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研究软件,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结语 这部影片名为《不可能的爱》,但却给了观众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影片成功塑造了阿沛·夏尔马这个自信、勇敢、真诚而痴情的男主人公。通过他身上闪现的这种人性的光辉,能够使大众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所感悟。就像《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大师坚信,人性纵然有时黑暗,却终究是光明的,黑暗与光明交织,追寻光明永远是人类前进的主题。带着这样的信念,雨果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用一件羊皮大衣作为抵御法国漫漫寒冬的武器,隆冬过后,他将自己的巨著一气呵成。但雨果毕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片浪花,作品中的艾斯梅拉达再也不能为加西莫多送水,现实中的雨果大师也不能再继续创作,可他们留给世界的,是熠熠生辉的人性,是永远不会磨灭的美丽人格。 “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如是说。通过对影片的解读,和对男主人公阿沛·夏尔马的形象分析,不难看出导演的意图。一方面借助影片传递男主人公身上的闪光品质,人性的善良、自信、勇敢、真诚而痴情。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作品传播一种信念,“不可能的可能”。就像影片开始时字幕中出现的“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这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提出的基本定律二。影片中阿沛·夏尔马正是由于这种信念,才一直坚守着这份“不可能的爱”,最终成就了“不可能的可能”。 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一方面又告诫亲友遇事莫管。这便是当今社会的最真实写照。总是活在灰色的天空下,又怎能鼓起信心迎接阳光?如果事事不可知,事事不可信。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如何建立?和谐进步的社会如何发展?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不做“冷眼旁观的看客”,就像歌中所说“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天下大同,在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几百年前的人们对于“飞天”、“登月”也觉得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在没实现之前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人人都相信自己,相信社会,付出真心,跨越这个“不可能”,那么,就会迎接“不可能的可能。 〔参 考 文 献〕 〔1〕 陈萌. 试论印度电影中的舞蹈〔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06). 〔2〕 孙小絮.探析印度歌舞电影的独特魅力〔J〕.南京艺术学院,2012,(04). 〔3〕 孙琬.简谈印度电影〔J〕.电影艺术,198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