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议 1.关于《华南虎》的教学内容 在16个课例中,《华南虎》的教学内容包括形象分析、技巧讲解、主题解读、写作训练等方面,大多数老师都对华南虎的形象进行了充分细致的分析。在主题解读上,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的一篇课文,老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歌,发现诗歌主题。在技巧讲解上,本文主要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有的老师在出示背景资料、深化主题后对象征手法稍有提及就回到了文本解读,有的老师则在一开始就为学生解释什么是象征,为后文引出象征手法做铺垫。一些老师在最后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用象征手法写短文,具体实践写作技巧。在写作训练方面,一些老师设计的是“华南虎的自白”,意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一些老师设计的是“写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气质”,意在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一些老师没有设计这一环节。我认为在技巧讲解方面,有必要给予足够重视,因为新课标提倡设定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对技巧的讲解是能力培养的基础,象征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个重要的修辞方法,一句两句匆匆带过,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象征手法的,更不用说应用了。最后的写作训练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课标要求语文课要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全方面能力。写作能力的锻炼往往在课堂中被忽略,这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行一个随堂或课后写作小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深入理解课文,更是将理论练习实践的绝佳机会,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2.关于《华南虎》的活动模式 对《华南虎》的活动模式的评议主要依据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对于《华南虎》这篇课文,教师倾向于采用兴趣模式,主导模式,自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兴趣模式,主要是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采用这一活动模式的典型是君老师。君老师一开始就富有活力,采用成语和俗语接龙的“串串香”活动活跃气氛,让学生说出与虎有关的成语。接着开展“画皮画骨”的比赛,具体是男女生配合,女生“画皮”——说出华南虎的外在特征,男生“画骨”——说出华南虎相应的精神气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分析“华南虎”的形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导模式是老师广泛采用的模式,就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方式开展教学。就形象分析来说,是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师对“华南虎”形象的深层原因进行发问,学生作答。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教师掌控教学内容,缺点在于课堂气氛较沉闷,难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采用自学模式的代表案例是王冬艳老师的课堂教学。王老师采用课前分组完成问题,课堂集中展示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所布置的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教学内容,小组成员按照问题顺序轮番上台展示,最后老师总结。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将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但是,这种模式也有缺陷,就是过于依赖学生自学,老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七年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对诗歌的领悟能力远远不及教师。因此,探究结果较浅显,浮光掠影,没有体会到诗歌的深沉情感。通过以上三种活动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活动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取长补短,打造先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富有生趣的语文课堂。 3.关于《华南虎》的主题 对《华南虎》的主题解析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出发的。由于诗歌具有多义性,不同老师对诗歌主题的解读不尽相同。对于《华南虎》这首诗歌,有的老师对它的解读还停留在文本表面,只是将这首诗理解为诗人对被囚禁的华南虎的同情,让学生爱护动物,富有同情心;有的老师则对本诗的解读过于狭隘,将本诗的主题限定为对烈士林昭的悼念,强调了文学的典型性,却忽视了诗歌内涵的多义性;一些老师对主题的处理比较开放,既有对动物园中老虎的同情,又有作者对自身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影射,还有对广大遭受苦难而刚直不屈的中国人的肯定,阐释诗歌主题的多义性。比较这三种主题的解读,我认为第一种解读过于浅显,没有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对诗歌进行深入挖掘,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震动和影响。第二种解读有些僵化,诗歌具有模糊多义的特点,并不一定有确切的现实中的抒情对象,因此,将诗歌与具体人物强拉关系,有失牵强。而且,这样的解读使主题丧失了普遍性,使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第三种解读较妥当,它注意到主题的深化是由浅入深的,贴合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文本,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终对主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情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蒋德均.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福州:教育评论,2005(1). [2]丁瑛.《华南虎》教学案例[J].北京:语文建设,200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