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文学而言,既是主宰它的审美价值追求的灵魂,又是它的存在的根据,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因而是“与生俱来”的。人文关怀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徐迟的《江南小镇》中演绎的世界处处充满了人文精神和美好的人文理想。《江南小镇》中徐迟的父亲徐一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生存状态,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他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为强身救国的观念。1908年他执著“增强中国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强身强种,卫国御侮”的信念,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中国体操学校,初时经费奇窘,作为校长的他甚至不支薪水。这所体操学校共培养出1531名体育师资和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后来不少其他体校的创始人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这位中国现代体育教育奠基人的所作所为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无论在当今还是在100年前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壮举,。他的人文关怀其次体现为关心社会义务,怜悯失养之贫儿。1915年他毁家兴学,在南浔洗粉兜办了南浔贫儿教养院,吸收贫寒孤儿入学,供膳宿并教育,半工半读,传授文化知识和手艺。毁家兴学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义举,徐一冰先生的毁家兴学无疑有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光辉。 在徐一冰先生这里,人文关怀总是反映着人对爱、正义、尊严和幸福的热望与追求,他的超前的不俗的现代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徐迟。徐迟怀着对自由和平的梦想,在战火下辗转奔波于全国各地,从上海、香港、桂林而重庆,或为记者、或任翻译,始终积极追随共产党。从小接受进步思想教育的徐迟,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读者之所以与《江南小镇》产生共鸣,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激发出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是因为《江南小镇》所阐释的社会进步和人生幸福的内涵,对“善”的终极价值——人文关怀的追求。 三、《江南小镇》中的审美理想 《江南小镇》创作中有对“真”的追求,也有对“善”的肯定,然而“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江南小镇》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也进行美的创造。 在传记文学创作中,审美理想是传记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康德在哲学层面阐述过“美的理想”这个问题。他认为,审美理想是一个“最高的典范,即鉴赏的原型,只是一个理念,每个人必须在自己心里把它产生出来,他必须据此判断一切作为鉴赏的客体、作为用鉴赏来评判的实例的东西,甚至据此来评判每个人的鉴赏本身”[9]。《江南小镇》所表现的一切同样需要接受审美理想的观照,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在审美理想中,感性与理性各得其所,各极其致。 一九一四年十月十五日,徐迟诞生在浙江省湖州市美丽的江南小镇——南浔,徐迟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南浔小镇上度过的。这个故乡小镇,对徐迟而言,有着生命中的忧伤和甜蜜的情结,既是他生命的起点又是他灵魂的归宿,当回首往事时,又是徐迟记忆之舟停泊最久的港湾。因为对故土的无限热爱与眷恋,所以在徐迟的笔下出现一个充满诗意的江南小镇:锦绣天堂的鱼米之乡、千里青绿田畴、小桥流水的小镇、竹林深处的人家、河流的水晶晶的腰身在它下面婀娜多姿流过的如月亮般的石桥、在桑园地和水稻田里唱着欢快民歌的从容不迫的行人。直至作者晚年,在自传的第一节用:“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水晶晶的生命。”62个“水晶晶”构筑起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小镇的“富饶”、“从容”、“美丽”是作者赋予读者的,是审美理想中故乡的直观形象,是审美理想中的感性形式。 清丽秀美的山水风情哺育出了灵气、才气和大气的人们:中国体操之父徐一冰的义举和无私,敬业与追求;坚强而善良的陶莲雅战胜凄苦的命运,继承了丈夫的救贫理想;中国第一架飞上青天的喷气式飞机的总设计师徐舜寿怀着“航空报国”的梦想,在中国飞行事业中鞠躬尽瘁;排名南浔豪富“四象”第二位的顾乾麟重振祖业,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等给后人、给小镇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传统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徐迟,徐迟运用很多笔墨,将视点落在作品人物的道德化生存,探索人性的深度,在艰难中始终保持人性之美好,力图构建理想道德及和谐人性,其中蕴含豁达平和、超尘脱俗的人生哲学意蕴,从而使文学有着咀嚼不尽的灵性内涵和清新脱俗的美学风范,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这才是审美理想中的内在理性。 面对大千世界,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题材领域各有独特的内容。徐迟在《江南小镇》的创作中执著于以“真、善、美”为论文检测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对理想人格建构与审美人生境界的追寻,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藏的一个丰富、珍贵的重要方面,还引导人们学会尊重,学会宽容,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利于形成正面的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鲁迅.《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小序.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6. [2]张抗抗.寻找徐迟.书摘.书摘杂志社,2002.2.2:18. [3]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巴尔扎克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43.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1:200. [5]杨正润.论忏悔录与自传.外国文学评论.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4):27. [6]李乔,徐迟.江南小镇.作家出版社,1993,(1):25. [7]鲁迅.批评家的批评家.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77. [8]孙犁.耕堂读书记:三国志·诸葛亮传.孙犁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31. [9]康德.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8. [10]徐迟.江南小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