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恢宏大气之作,它的叙述视角无时不在变化,但却是层层嵌套,形成一个宏观的故事隐形框架。在这个方形框架下有着环形的叙事视角,四个环形视角的层层深入,共同构筑了纵横两条主线索,服务于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解放人性、反对禁欲、赞美爱情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 《十日谈》 薄伽丘 方形框架 环形 叙事视角 人文主义 一、前言 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是《十日谈》,其在西方小说史上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欧洲近现代叙事文学的开山之作,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更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学作品。 意大利著名文艺评论家弗朗切斯特·德·桑克提斯曾把它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1]《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绝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创作框架以及叙事视角都具有非凡艺术价值。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方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每一个小故事组成了一个严谨、统一、向心的叙述系统。在层层相套的框架模式下,形成了独特的环形叙事视角。 二、嵌套的环形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主要术语之一。布洛克斯和瓦伦在1943年最早使用“叙事视角”一词,明确地把它看做是“观察点”的同义词。本文也将以叙事视角为插入点,试论在这样层层相套的框架式下的《十日谈》,它所呈现出来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艺术价值。 (一)读者“我”的第一叙事视角 读者“我”是直面文本的第一叙事人,因为作为读者,面对《十日谈》是在本人的当今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阅读和理解的,最能跳出作者薄伽丘附加在《十日谈》文本上的思想意义和篇章的结构条条框框等等,让我作为“本我”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研究。 “读者站在叙述者的角度,采取客观的态度对故事及人物进行叙述。”[2]在这一层面而言,读者“我”就是接触文本的第一线,在了解客观写作背景下、创作动机下、价值目标追求下的思考者。 (二)薄伽丘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在《十日谈》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故事的叙说,而是通过第一人称见证人“我”,交代了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和故事大概,甚至还将他所遭受的打击与非难清楚地展示出来,并为自己免受道德指控和权威干涉进行辩护,明确地表达出其揭露社会黑暗的决心,以获得读者的理解和支持。薄伽丘写道:“尊贵的淑女们,我为你们服务,为你们奋斗,却招来如此之多的人,如此大的阴风,如此锋利的牙齿,如此之多的锋利目光,要把我打倒,欺凌。”[3] 再者,在小说的“序言”、第一天开头的“楔子”、第四天开头的“画外音”以及小说最后的“作者跋”中,叙事者都是以第一人称“我”,即薄伽丘的视角进行讲述的。此时的叙事者相当于作者,面对的对象是一般读者。在第四天出现的“我先讲点事情吧”,这个“画外音”并不显得突兀,而恰恰体现了作为作者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三)青年男女的“本我”叙事视角 但故事的开局并不是从十个青年开始的,却始于作者的一番告白。可以说,作者是一个睿智的文学战士,为了让他的作品在当时那个时代免受责难和抨击,他很快地将第一人称的话语权转交给了《十日谈》中的主人公,把那十个青年男女推到了幕前。他的高明之处就是让自己悄然隐退,借他人之口叙事。实际上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化,使得这十个直接叙事者成为作者的替身,或者说是作者的“第二自我”。这样,有利于作者更大胆地传递思想和叙述故事,避免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正面冲突。 渐渐地,随着十个人物开始讲述故事,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声音消失了,而代之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不过,薄伽丘并没有就此将叙述的权力全部交给自己塑造的人物,而还安排了一个隐藏起来的叙述者不断地向读者展示“他们‘讲故事’以外的一切:‘他们’怎么安排生活、‘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语言以及日月星辰的变换等等”。[4]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青年男女是在以“我”或是“本我”的观察点出发,为说明在当时反对教会、颂歌爱情、张扬个性解放绝非光凭心理感情的要求所能济事,非得有绝大的勇气和意志不可等等这一系列思想而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