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式结构上,戴岚在《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中也做过一些研究,但该书主要是从文艺民俗学的视角,比较了童话和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同源同构,追溯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思维模式、叙事方式的内在共性。此书虽未对简·奥斯丁作深入的分析,但提出了女性小说与童话的关联性这一观点,这不仅值得重视,也为研究奥斯丁小说提供了心得方法和切入点,可供参考。 同年,在《<爱玛>中的两位长者》一文中黄梅将关注的视野转向了小说的次要角色,分析了伍德豪斯先生和贝茨小姐。文章详细说明了贝茨小姐在小说中的作用:社交活动的参与者,社会关怀和村民表达爱心的主要标志之一,她的啰唆又成为海伯里的闲话中枢之一。该文将处于边缘的次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论及了母亲形象较父亲形象等而下之的现象,但却未指出原因而作更进一步分析。 虽然有些文献不是专门研究女性长辈形象的,但依然可以汲取一些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背景和方法。如朱虹在《英国十九世纪小说中的临终遗嘱问题》中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遗嘱问题;程魏的《伦敦蝴蝶与帝国鹰:从达西到罗彻斯特》通过达西和罗彻斯特两个角色的时代变换来研究社会变迁;邱瑾的《论<回忆录>与“简姑妈”神话》则从哈布瓦特的“集体记忆”理论入手,回顾简姑妈形象的塑造过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的杨珏的硕士学位论文《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类研究》可以称之为一篇专门研究奥斯丁笔下母亲这一女性长辈的专文。她将奥斯丁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按照心理学性格和社会伦理学的标准进行分类,通过母亲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探讨奥斯丁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遗憾的是,她的着眼点主要是在《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两部作品,且论文的行文中贯穿着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的理论知识,似乎已经脱离了文学领域,论文的文学性不明显。 2010年,广西师范学院张丽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弥补了国内奥斯丁女性长辈人物形象研究领域的不足。张丽在论文中对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进行分类,分析这些女性长辈的塑造艺术,探讨从她们身上体现的奥斯丁的女性意识。但是,笔者认为她的论文涉及了内容和形式技巧两个方面,论述对象不够深入、集中。此外,在她的论文基础上还有继续深挖的空间。如横向方面,可以通过小说中的男性长辈形象与女性长辈的联系和不同,进而探求奥斯丁的男性观及其中折射出的女性意识;纵向方面,可以通过与后来者如勃朗特三姐妹等女性小说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对比,来揭示奥斯丁女性意识的意义和局限。 综上可以看出,女性长辈形象研究还是奥斯丁研究领域的一块鲜被涉足的“新大陆”,对于女性长辈形象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文献的切入点都较少,且分析常常局限于一两个人物,未能将奥斯丁六部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分析。即使有专著、论文涉及这一主题,也是游离在主题之外的;即使有专门针对奥斯丁笔下女性长辈形象研究的文章,也只是“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文章的思路、内容和主题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因此,对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长辈形象研究这一课题还是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南非)安德烈·布林克.字谜——简·奥斯丁的《爱玛》[A]//小说的语言和叙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 程魏.伦敦蝴蝶与帝国鹰:从达西到罗彻斯特[J].外国文学评论,2001(1). [3] 戴岚.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4] 黄梅.起居室里的写者[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5] 邱瑾.论《回忆录》与“简姑妈”神话[J].外国文学,2008(1). [6] 杨珏.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7]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大学,2010. [8] 朱虹.英国十九世纪小说中的临终遗嘱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5(1). [9] 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