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的诗坛发展有一股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其各个阶段的诗学概况和诗歌创作特征明显。现代主义诗潮在纵横两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传统性,诗歌发展与传统关系密切,即历时性地批判与继承前代诗歌精华和共时性地创新追求古典诗学的共同审美意识。 关键词:现代主义 诗潮 传统性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西方文学史已经进入现代主义文学阶段,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等艺术潮流已出现。“五四”新文学革命一爆发时,席卷音乐、建筑、绘画、诗歌、戏剧、小说等各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便如潮水般被介绍到,首先在的作家创作中被模仿,进而形成文学思潮。同时由于当时处在特殊的环境和时代里,并不是照搬西方的理论方法,而是糅合了的本土特征,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主义文学。因此现代主义诗潮是中西文化交合下出现的宁馨儿。它是20世纪新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的景色,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存,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编织了我国丰富的现当代文学史。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到20世纪末,文坛上就有一条很清晰的现代主义诗潮线索,其诗学概况与主要特点阶段性很明显。 最早出现的是以有“诗怪”之称的李金发为主将的象征诗派。诗学主题主要局限于个体生命的爱、恨、寂寞等体验,较多停留在对漂泊、颓废、死亡的较单纯的描述和无病呻吟上,较深刻地揭示世界和人生本质的作品不多。在诗的艺术上主要还停留在从不成熟的西诗模式到自觉地向古典诗学吸取营养,实现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汇融。[1] 在象征主义现代艺术探索的基础上,辩证审视其特点,克服盲目借鉴引入的缺点,自觉地探索西方象征主义与古代诗歌的契合点,把象征和古典文学相融合,由象征派向现代派过渡。以现代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更具现代性的审美意识,现代主义诗歌日趋成熟,在诗作品、诗理论方面均有巨大的贡献,在艺术形式上有戴望舒的情绪理论、废名的自由诗体论、林庚的诗论等。 4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潮是以后来被称为“九叶派”诗人为代表。他们在以左翼为旗帜的现实主义文学大潮中,把个人置于社会,把自我感受和当时特殊的战争生活融为一体,从而探讨人生的价值、个人的命运,把个人和社会、时代、民族结合起来。在诗艺上,“反讽、复义、客观对应物、智性化、机智、戏剧化架构和语言陌生化成为现代诗的常态,生成现代主义诗潮的现代品质,保持了与世界现代文学的同步发展”。[1] 50至7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在大陆诗坛几乎中断,中心转移到台湾地区。当时台湾出现了现代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正是他们的努力,使得现代主义诗潮得到延续和发展,为现当代文学承继了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80年代的朦胧诗运动,延续了五四文学的传统,为文学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朦胧诗中,蒙太奇、意象叠加、暗示、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再次出现在诗中,朦胧诗人以平静的心态和深邃的思想描写了那代人的思想、那代的社会和生活。80年代后期的诗歌争鸣如五四文学革命一样,把西方的各种主义匆匆引进,注入自己的血液,在文坛上演习一遍。由于社会环境不一样,五四的演绎造就了现代主义诗潮的发生发展。而第三代诗人们故伎重演,恐怕是给现代主义诗潮画上了句号了。 现代主义诗歌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从最初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引进到借鉴、非议到默许,它终于成为一股基本的文学思潮出现在文学史中。在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中,一直忽视了一个传统性的问题。现代主义诗潮是在西方引进后,结合了西方精神与传统一路上发展下来的。因此,传统性是现代主义诗歌内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将来发展要遵循的一个规律。其实,“传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方法,而现代主义诗歌所标榜的就是“反传统”的旗帜,因此现代主义诗潮中内隐的传统性一直未受到重视。他们所谓的“反传统”,主要是指文学艺术表现上的陈旧方式方法,或者特定时期套在文学发展身上的桎梏,它具有特殊性。而这里所说的传统性是指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几千年文学传统所体现的文化意蕴,是一种诗人和人民、和民族的内在精神统一体,是具有普遍性的,要有自己特色的现代主义诗学,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同时,一定要抓住其内在的传统性。
纵观现代主义诗潮发展的轨迹,的现代主义诗潮不仅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不断保持着传统性的借鉴,同时在整个发展线索中这种传统的延续也是有迹可循的。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其象征的理论就是来源于的古代诗学,闻一多、梁宗岱也把西方的象征同传统诗学的“隐”、“象”、“兴”联系起来探索。30年代的现代诗派,他们也都从古代诗史的词家身上找诗学观念,特别是以李商隐、温庭筠等诸词家作为创作的模范,因此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现代》诗群总体上呈现向传统回归的趋势”。[2]40年代的九叶派主要侧重感性与知性、个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到了80年代更为成熟,如蓝棣之说的,“到了80年代,九叶诗人则与当代青年诗人一味地‘反传统’与崇尚异端不尽相同,倾向于注意中西诗歌相通的特点,广阔地继承中外诗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对于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与式的诗情诗意,有更多的回顾”。[3]台湾的现代主义诗潮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其乡愁主题的开掘上,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这是我们传统田园文化思想的一个延伸。80年代的朦胧诗更是对五四文学传统的承继,杨炼、江河的史诗,把笔触伸向古老的文明。朦胧诗是“作为五四新诗运动整体部分进入新诗创作和新诗研究领域”,“它也带着明显的修复新传统的性质”,[4]这里主要侧重“统”方面,在共时性的创新中追求古典诗学的共同审美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