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缪公恩曾评其:“雕章琢句,自具性灵。”因诗人温厚和平的性格,故思师忆友之作便成为其集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沈阳缪公恩对诗人来说,亦师亦友,金朝觐赴沈阳应童子试时便已结识缪公恩;师从缪公恩习字帖、学声律,对其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诗人特别感激缪公恩的奖劝诱掖之恩,在诗抄里,有十余首诗都是写给恩师缪氏的。其中最为令人感动的是《冬夜怀一首》: 思情款款复绵绵,又向西风写寸笺。此际此情深夜月,为寒为暖小阳天。都无可忆从前事,尽有相逢未了缘。知感生平能有几,于今不见已三年。 此诗应写在诗人任知州期间,远离东北故乡故人已有三年之久,思情浓,怀乡心切,岂不知在怀念老师的同时,不是也在怀念故乡的一切吗?诗中运用叠字和同音字的复现,在音韵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表现出诗人婉转却深厚的情思。诗人与先生相识达四年之久,先生在诗人看来是春风和气、不染尘嚣的有道之人,诗作中对老师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在四川宦游期间,写下了不少议论新颖、语言晓畅的咏史怀古之作。他的咏史诗有十余首,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诗人或批判评价先人之是非,或抨击沽名钓誉的丑行,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诗人咏史中见解最深的要数《马嵬》:“未必行军气不扬,姜妃走马定岐梁。情深别有兴亡感,千载明皇与太王。”马嵬坡即马嵬驿,因晋代名将马嵬曾在此筑城而得名,在今陕西兴平市西,为杨贵妃缢死的地方。这是前人经常咏颂的地方,要想创新出新意,实属不易,但诗人却跳出女色祸国的窠臼重新做文章,矜新斗捷,信手拈来,毫不做作。《诸葛武侯祠》《苏武牧羊》《过东汉孝子郭巨故里》(河南林州姚村),诗人临古地,思古人,忆往抒情,一气呵成。 纪游诗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行迹指南:《邯郸道上》《过汤阴,谒岳忠武祠》《河南道上》《函谷关》《五丈原》《宝鸡入栈》《相岭》《咏太湖杂石》《安澜寺》《七盘关》《伏波将军庙》《过燕山》《再过邯郸》……诗人见庙拜佛,入观寻道,感古地昔盛今衰之慨,抒古人壮志难酬之情,咏万物生灵之自然,叹世间芳华之易逝。 诗人年轻时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写过不少忧民题材的诗作,《应乡试西上》:“几日行程傍海涯,云山回望时吾家。……翻因旱甚思乡土,无复闲情玩物华。”又如《广宁道上忧旱二首》中:“十日征途往复返,翻因苦旱念民艰。”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天旱成灾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这位诗人来说,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远远赶不上农民对雨露的渴望。但在出仕不久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厌倦了尔虞我诈,逐渐萌发了退隐之意,他在《述往》中说:“初作攀龙附凤想,旋成乞骨归田心。”丙戌年(1826)二月二十三日,他在四川瓦山送儿子金尚声回东北故里写道:“瓦山高不极,积雪生春寒。荣水逝不尽,萦波回壮澜。儿行将万里,长路何漫漫。临别意相喻,仰天生浩叹。因思我父母,爱我亦多端。髫年授我读,壮年成我官。成全事已备,升斗谋亦殚。既怅乡关远,奚辞蜀道难。吁嗟宦游子,惘惘终未安。送儿且归去,庶博堂上欢。儿行且毋念,吾当努力餐。”从这首诗里,我们既看到了诗人与儿子之间深厚的父子情,也感受到了诗人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在仕途闯荡多年,诗人经世济民的理想早就被现实磨灭得所剩无几,面对自然灾害带给百姓的痛苦,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也时时刻刻让诗人的内心备受煎熬,况且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早已让人厌倦。所以他带着对老父老母的牵挂和对东北故里的牵念,在儿子回家乡不久退出了官场。而诗中四川瓦山意象——“瓦山高不极,积雪生春寒。荣水逝不尽,萦波回壮澜”,描绘了南方独有的地理物候特征。 纵观东北诗人金朝觐在南北两地的创作,可见诗人无论于南于北,不乏怀着改变现状、投身为国为民的理想。诗人在东北满怀对故乡故人的热爱,唱和抒思,感情真挚;游历山川江海,咏景叹物,独具性灵,无论是对人、对物,诗人温厚和平之意,盎然流露于楮墨间;与朝鲜友人的唱和之作,不失为同处东北亚的中朝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痕迹。在南方任职,游历四方,咏史叹物,悲悯爱民,未能在污浊之地寻找一席之地而自窘,终于看透官场,返乡归土,可以说是封建知识分子为自己寻找的一片精神净土。但是,他由南到北的论文发表诗歌创作及其变化,反映了南北地域文化和生活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金毓黻主编.金朝觐三槐书屋诗钞.辽海丛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 [2] 徐光荣.沈水歌吟[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8. [3] 黄维翰.黑水先民传 长井白先民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4] 毕宝奎.东北古代文学概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