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从函可的《千山诗集》看民族融合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时间:2014-07-24 13:35 点击:
摘 要: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当属僧人函可。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的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风骚。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的产生、

  摘 要: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当属僧人函可。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的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风骚。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文化与文学交融的天堑。

  关键词:函可 《千山诗集》 流人 民族 文学 融合

  古往今来,遭遇贬谪流放的除了屈原、李白、苏轼、韩愈等一流文人外,还有清代东北流人这个偌大而长期被人们忽视的特殊诗人群体。这个群体作为明朝遗民,他们心恋旧朝,死不改志;作为诗人,他们结社和诗,寄怀咏史;作为流人,他们逃脱死结,极天下之苦。他们创造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碰撞、交融的艺术文明。清初集政治、宗教与文学三重人格于一身的函可正是其中一员。

  一、十二载悲惨的流放经历

  僧人函可(1612—1660),字祖心,号剩人,俗名韩宗,字犹龙,明末广东博罗人,诸生,明礼部尚书朝日缵之子。他自幼聪敏,尚诗酒意气。因在顺治二年写的《再变记》,描述了明朝的仕宦和一些仁人志士抗击清兵侵略之史实而触怒了清统治者。顺治五年(1648)四月,被发遣沈阳戍所,“奉旨焚修慈恩寺”,开始了他生命末期的流放生活。函可流放之时曾先后在七座大寺刹宣讲佛法,受到了当地佛教界的尊崇,并被“奉为开宗鼻祖”。函可于顺治七年在沈阳创立了东北第一个文人社团——冰天诗社,开辟了有清一代东北文学的新天地。多年艰苦的流放生涯让函可饱尝北塞边疆的萧瑟荒凉、背井离乡的愁情别绪。但正是因为环境的艰苦,造就了函可文学上的伟业。其所著之《千山诗集》中多数作品作于流放寒边之后,诗歌内容由一般遗民的感慨亡国哀思,扩展到感叹个人身世浮萍,书写被流放生活的艰苦和流放异域的悲凄这个更广阔的层面,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寻求生存的勇气以及生命的解脱;诗境因东北大地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活环境变得骤然开阔;诗风也由早年的哀婉悲戚,一变为悲壮苍凉、质朴深沉,于悲痛苍凉处动人心弦。

  二、《千山诗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函可一生著作颇丰,可惜因屡遭变故、颠沛流离,文稿多已不存,现仅存《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六卷,《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千山诗集》这部大部分作于流戍期间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作品奠定了他作为清初诗人的文学史地位。该诗集共收诗一千五百余首,内容非常丰富,真实地记录了大量景物植物、风土人情以及当时一批流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为我们充分了解盛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被流放的文人士子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丰厚的资料。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描绘东北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诗作。函可自幼生活在山清水秀、风婉人和的岭南地区,然被流放东北所见则是另一番景象:荒凉、寒冷。如诗云“去年雪大今年熟,今年大雪复漫漫”(《大雪》)。但是东北拥有的也不全是萧瑟,它有着可以涤尽尘世喧嚣污浊的清幽山水,有着南方不曾遇见的雄壮山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到山中便不同,山翁只合住山中。山中不尽凭题寄,才欲抒毫色色空”(《千山寄诸子五首》其一)。此时的北国颇有江南多娇、引人折腰的盛势:“四百峰峰皆有梦,宛从笛里见梅花”(《怀罗浮》),“耕田供客食,开户任麋游。最爱前溪水,横腰一带流”(《题金塔寺二首》其一)。诗人笔端的东北大地不仅有着清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别具一格的名胜古迹。“此地曾开细柳营,荒台空见草青青。只疑一片城边石,犹有当年旧勒铭”(《过宁远》)诉说着昔日汉军驻营的辉煌与今夕宁远旧时驻军营地的荒凉,凄凄青草之外,唯有城边石上矗立着的旧勒铭怀古情思。“鸟篆残碑风雨后,依稀认得雪庵名”(《千山杂咏五首》其二)、“石蹬如天上,钟声下届闻。……古碑苔醉合,洗剔见虫文”(《游大安寺》)流露了抚今追昔、魂牵梦萦、暗自叹息的心境。诗人通过这些诗作展示了东北边地艰苦严酷而又壮丽豪阔的北国风光。这些全新又奇特的观感现状,为他开阔了思维和诗境,扩大了诗歌题材,使得他的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反透东北民生悲寥的诗篇。函可早期出家为僧,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深寄同情与怜悯。后来诗人获罪于清廷,流放边荒之地,乞衣缩食,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切的体验,于是写下了很多反映东北现实生活疾苦的诗作。“结发嫁远人,谓是终身夫。……夫饿妾亦死,妾卖夫得。……红颜贱如土,斗粟贵如珠。……只今拭哭眼,一片血模糊。父母若早知,不如弃沟渠。”(《佳人》)表现了对女性悲惨遭遇的同情,反映了民众极端贫困、夫妇被迫分离的痛苦。也有反映苛捐杂税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如:“灵蛇头,肋竹袖。皇英市,多多有。千年龟,张大口。燕脂税,多多有。锦牛驼,银狮吼。死人汁,多多有。”(《多多谣》)有从侧面映现友人李呈祥助身困牢笼的歌姬赎身为尼的《李公赎陈氏为尼三首》,闻及歌姬的遭际而痛愤感慨,从而她便可以“满院钟声新佛子,一天霜罩旧词臣。老僧不及笼中鸽,仍带寒云系海滨”(《李公初度,集洪福庵,为陈氏披剃,时重阳后一》),青灯古佛,洗尽铅华,了却残生。更有《老人行》中“儿孙丧尽亲戚死,剩此零星干骨骸”“问其生时朝代不敢说,但云少壮尚无为”受尽乱世流离之苦的老人。这些都反映了更朝易代战乱频繁的时代,东北民众无权掌控自己的命运,遭遇生死由命的不幸。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不免流露出诗人自身强烈的故国之思和遗民情怀。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