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北村《玻璃》中的诗人形象(2)

时间:2014-07-24 13:44 点击:
2.现实的妥协 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提到:当人感到自己处身于其中的世界与他相离异、相对立时,有两条路可以提供,一条是向内肯定无限可能性的审美之路,一条是向外求助于无限可能的神性化宗教之路。{10}北村的

  2.现实的妥协

  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提到:当人感到自己处身于其中的世界与他相离异、相对立时,有两条路可以提供,一条是向内肯定无限可能性的审美之路,一条是向外求助于无限可能的神性化宗教之路。{10}北村的小说则告诉我们:审美之路自身也面临着无可救药的困境,向内不断挖掘导致了诗人普遍的精神焦虑和彷徨,而唯有宗教才能是最终的归旨。

  文本中,获得信仰的李和达特进行了几场对话。“达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神是万能的,为什么允许罪恶存在?李说,他不是允许罪恶存在,而是给人自由意志。达特:给人自由意志犯罪?李摇头,不是。因为人是神创造的,神给人自由意志,神不强迫人信他,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要承受这种选择的后果。”{11}达特希望在逻辑上摧毁李的信仰,击垮李所认为的神是万能的。李则试图则强调信仰失落后的精神困境是人无法承受的,人类向自身求助的过程中屡屡失败,世界的本体由宇宙的崇高跌落到人的无意识深渊。焦虑、彷徨、失落感盘旋在每个现代人心中,尤其是对时代有着异乎寻常敏感的诗人心上。

  德国学者汉斯·昆认为通过小说“写耶稣是不容易四平八稳和不偏不向的。小说以这一或那一方式都证明了作者的宗教”{12}。诚然,从对李的刻画描写看来,北村既是信仰的提倡者又是现实的妥协者,他将虔诚的信仰赋予了李,但又通过李的死亡使这一理想人格落空。

  作家对现实的妥协也正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基督观的文学化。在一个无神论的大语境下,基督教的诸多精神内涵都是有待解释和理解的。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它的教义教旨在翻译过程中也会造成极大程度上的误读。北村作为一个基督徒,他用文学的方式传教,用文学的形式承载宗教的思想,他就不得不把基督的教义简化和变形,浓缩成为“爱”的教义。

  另一方面是李的惨死。对此北村解释道:“用文学的方式谋杀不必承受什么责任,我也相信这些凶手是无辜的,因为连他们自己在内都是被害者,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使人致命的。”{13}北村把达特的责任撇开,聚焦到李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对抗上,而达特的行刺只是这种对抗的外化形式,而不是原因。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李内心的虔诚注定要为外在势力的抵牾消损,这也可能是作家“仍然在写作充满了疑惑和痛苦”{14}的原因。

  三、宗教之爱

  “爱”无疑是基督教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当法利赛人挑衅问耶稣戒命中哪一条最大时,耶稣回答道:要尽心尽意爱主,其次是爱人如己,这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15}从耶稣的戒命不难看出,基督教得爱有三个层次:爱上帝、爱他人、爱自己。这种爱既是价值关怀,也是一种心理依赖和精神寄托的需求。

  在小说的封底,北村写上了这样的话:“我想,爱应该是对一种对象的重要价值的确认。这种确认到一程度称为爱,而且这种价值有唯一性,所以爱是专一的。因此爱是真理。”“爱,有不同的深度,那么爱到最深的才是爱,要爱到那么深,别无他途。因此爱是信仰。”“爱肯定是不求回报的,但爱真的有回应。如果没有回应,不是爱并不是爱,就是爱得不够深切,那人(耶稣)爱拉撒路爱得何等深就要活过来。因此爱是复活。”“爱得真,不但对方得安慰,自己也得安慰,真是奇妙的事。一人是大无畏的。看来人类的主要职业应该是爱,要一刻不停地爱,哪一刻爱停下来了,那种神圣的同在就要消失,爱里没有惧怕。因此爱是永生。”在这四段话中,北村分别把爱界定为:真理、信仰、复活、永生。

  “爱”在北村的话语体系里是抽象层面上的爱,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大爱,是对上帝之爱的延伸与扩展而不是现实伦理生活中具体的爱情、亲情、友情等。北村所谓的“爱”不但贯穿着基督教,也是文学与世俗生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因而“爱”在北村那里成为一切的核心,成为了信仰本身,并在这个意义上超越宗教、文学而成为一种超验价值关怀。

  仅从爱情的角度狭隘地界定文本中爱的内涵会误读其超越的意义。李爱达特,达特爱李,他们之间不涉欲求的爱佐证了爱他人如爱己。因此,在特定封闭的文本中,达特和李是一个人——诗人,他们的爱是抽象意义上的爱,是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人与上帝之间纯粹的爱,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爱情。诗人用基督的爱抵牾世界的荒诞、价值的陨落。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学者是因为没有分开抽象的爱与具体的爱、宗教的爱与世俗的爱,才把该文本界定为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小说,误解了文本所呈现出的宗教思想与价值关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李和达特作为一对相互指涉的人物形象共同呈现在文本之中。李因信神而得到救赎,达特因沉沦而精神崩溃,二者在文本中此起彼伏,达特的沉沦反映着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李的得救则预示着只有信仰才是超越困境的唯一出路。但在现实的大背景中,这条道路是曲折的,因此作家所推崇的宗教救赎之路,在医学论文不断的传播和接收当中飞撒,最后浓缩成宗教抽象的爱,这也是北村为诗人的精神危机提供的药方。

  {1} 姜辉:《中国当代同性恋小说略论》,《当代文坛》2008年第4期。

  {2}{3}{4}{5}{6}{8}{11} 北村:《玻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第11页,第8页,第1页,第39页, 第177页,第199页。

  {7}{13}{14} 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

  {9} 胡书庆:《灵魂的翱翔与折断的文学之翼》,华东师范大学论文(2005)。

  {10}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12} [德]汉斯·昆:《论基督徒》,杨德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60页。

  {15} 韩作珍:《爱:基督教学说之灵魂》,《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