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浪漫主义文论的这种文学价值观念在西方文论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一是实现了西方文学价值观念的价值立场从社会群体向个体的转变;二是在文学价值取向上,由功利转向审美。 三是“为艺术而艺术”型。除前两种文学价值观念之外,西方文论史上还有一种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价值观念。这种文学价值观念反对让文学背负过多的功利价值,认为文学的目的就在于文学自身。这种观念首先见于唯美主义文论中,唯美主义的旗手——英国文学家戈蒂叶在《莫班小姐·序言》中指出:美是无用的,有用的东西是不美的。艺术与道德无关,艺术与政治无关,与一切实用功利无关。艺术的目的就在于美本身。{11}唯美主义的另一位著名代表王尔德对美的追求更是达到了极致,被人们称为“唯美狂”。王尔德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艺术不应该模仿自然,也不应该模仿人生,因为自然和人生都是不完美的、丑陋的。{12}由此可见,唯美主义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将艺术与效用分离开来,强调的是文学艺术的无功利性。这样就把文学艺术从道德、政治、理性等社会功利负荷中解脱出来,把文学价值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本身。 在唯美主义之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文论流派以文学文本作为文学研究的重心,开始所谓的“内部研究”。其中,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比较侧重于对文学形式的分析,认为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在于它的“文学性”,即“那个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 {13};并且这种“文学性”主要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等文学的形式与手法来达到的。其后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也主要以文本为研究对象,前者致力于研究文学文本的层次、修辞手法等;后者则侧重于研究文本的结构,试图找出隐藏在各种文学文本之后的结构。这些文论流派将文学研究的重心放在文学文本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几乎不做评判。换句话说,就是将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搁置起来,专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研究。这些文论流派对文学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使西方文学研究由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在西方文论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与此同时,也使西方文学研究走向了一条日益脱离社会现实的道路,也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表现。 由此可见,总体看来,从古希腊至今,在西方文论史上,大致出现了以下三种文学价值观念:一是站在社会群体的立场,强调文学社会作用的社会功利型文学价值观念;二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凸显文学审美价值的个体审美型文学价值观念;三是以唯美主义为代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价值观念。这三种文学价值观念各有其利弊。就社会功利型文学价值观念而言,这种文学价值观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过于夸大文学的功利价值,则不利于维护文学自身的特点和独立性。就个体审美型文学价值观念来说,这种文学价值观念重视文学对于个体人生的审美价值与意义,尊重文学本身的规律,比较切合文学的审美特质;但如果过分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割裂文学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则可能蜕变为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价值观念。而这种文学价值观念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虽然有利于深入挖掘文学本身的“文学性”,但却容易割裂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最终使文学变成一口“精致的瓮”{14},从而丧失了文学对于社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如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韦勒克所说:“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其中正题和反题就是贺拉斯所说的‘甜美’(sweet)和‘有用’(utile),即:诗是甜美而有用的。这两个形容词,如果单独采用其中任何一个,就诗的作用而言,都要代表一种趋向极端的错误观念。”{15}也就是说,关于文学的价值,我们不应该走极端,应注意在功利和审美之间保持平衡,让两者相互调适,形成一种良性互补的局面。 ①③④{13}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第64页,第177页,第378页。 ②{11}{12} 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1页,第281页,第290页。 ⑤ 马奇主编:《西方美学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页。 ⑥ [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6页。 ⑧⑨ 伍蠡甫:《欧洲文论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第254页。 ⑩ 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1990年版,第8页。 {14} [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15}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