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画梁落香尘,情里成痴幻

时间:2014-07-31 15:19 点击:
摘要: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早死亡的女子,她虽出场不多,却因其死因和死亡方式的前后矛盾和巨大反差,成为被红学界热议的人物之一。本文试就可卿之死对于小说的意义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对曹雪芹钟情于死亡描写背后的匠心和作意有所领会。 关键词:红楼梦;

  摘要: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早死亡的女子,她虽出场不多,却因其死因和死亡方式的前后矛盾和巨大反差,成为被红学界热议的人物之一。本文试就可卿之死对于小说的意义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对曹雪芹钟情于死亡描写背后的匠心和作意有所领会。

  关键词:红楼梦;秦可卿;死亡;题旨表达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014-01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是通过创造形象来实现的,秦可卿在《红楼梦》一书中虽昙花一现、生命短促,但她谜一样的死亡和谜一样的形象面目使她担负了重要的艺术使命。刘心武先生把秦可卿视为探究《红楼梦》的切入点,他“把秦可卿这个人物,当做一个朝里眺望的窗口,一道最重要的门槛,一把最灵便的钥匙,去探究《红楼梦》这座巍峨宫殿里的奥秘”。这种切入视角虽有争议,却也不失一种可取之法。作者安排“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可卿匆匆而去,到底有何意义?依笔者看来,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红楼诸芳终尽命运之暗示

  秦可卿作为“金陵十二钗”第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死亡是“万艳同悲”“千红一哭”女子悲剧的开始,暗示了这些女子的命运走向都是悲剧。自秦可卿离世后,俏晴雯惨死,林黛玉孤亡;迎春所嫁非良,探春远离故乡;惜春出家,妙玉遭劫;尤二姐吞金,尤三姐刎颈;王熙凤误性命,薛宝钗守空房。《红楼梦》众女子的命运都染上了悲剧色彩。姹紫嫣红、鸟鸣莺啭的大观园,终于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虽然这些女子的结局多在高鹗的续书中出现,非芹溪本人所述,但大多还是遵循了芹溪原意的。这一点从上文提到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是可以找到依据的。贾宝玉在“薄命司”内陆续读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十四首判词,首首悲恸。这十四首判词几乎包括了《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几位女子,分别对应的是晴雯、袭人、香菱、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秦可卿,续书中众女子的命运虽有背离芹溪原意者,但其悲剧结局却不出其二。宝玉于幻境内品“千红一窟”,饮“万艳同杯”,取其谐音双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此不正是这些女子命运终是悲剧的隐喻,多少有些冷气袭骨。其死亡的悲哀感由秦可卿之死而起,给予大观园中如花似玉的众女子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以点点暗示,终至无可化解。

  二、情欲无度悲剧结局之警示

  秦可卿的死亡隐喻过分张扬情欲者的悲剧下场。秦可卿是《红楼梦》谈情之大旨的关键人物,她因情而生,情有双刃,因而其纵有可亲一面,亦不少可轻半许。从她的死亡,更准确地说是从她的淫丧,我们多少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情”的度量。情固然是作者张扬的核心理念,然而他也看到,过而则淫,淫则可轻,必然伤及伦理道德或与世俗眼光相悖,所以必然引火自焚。过分张扬情欲都必然悲剧收场,毫无例外,除可卿之外,贾瑞又为一例,二者先后死去,己卯本在贾瑞死处有批文:“先安一开路道之人,以备秦氏仙柩有方也”,作者将贾瑞安排为可卿的开路道之人,其对情可轻的一面的批判意味便不言而喻。秦可卿的淫丧,恰恰体现了作者对“过而则淫”的一种戒惧心理,并借此来匡正宝黛等人的情爱行为。宝钗与黛玉纵然爱的刻骨轰烈,然而却从未有逾矩行为,他们重视的是声气相通、精神相挈。“还泪”这一设定是对情之可轻的有力抨击,在生命的终结处,林黛玉日夜悲啼,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她个人的结局不言而喻,是悲剧,但于宝黛二人的爱情而言,却未见得如此。

  三、繁华不再家族衰败之预言

  秦可卿死亡之时的离魂托梦是对贾府败落的警示和衰亡的预言。《红楼梦》中的“梦”不仅对死亡有着预示性,而且还连接着生死。它犹如一座桥梁,使生者和死者借助梦境可以到达彼此的世界;它也犹如一座界碑,引导人物走向了死亡。秦可卿死前离魂托梦王熙凤,借此提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等警示,筹划“永继长策”,于祖茔四周增田亩、建房舍,用以供给祭祀,延续教育,预告“繁华瞬息”、“盛筵必散”、“诸芳终尽”。此番托梦包含两方面用意, 一是提出“荣”将转“衰”,人力难保的警告;一是提出增田置舍、筹划教育的劝谏。她居安思危,预感精准,其良苦用心不得不令人钦佩。只可惜王熙凤只想着追问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喜事,并未把可卿的话放在心上,可卿的永继长策也未得实施,贾家这个封建大家族“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如油灯尽”败落结局已于此预言。

  秦可卿的死亡是一把开启红楼之门的钥匙,其死亡方式的闪烁迷离,逗引我们去探究她死亡的象征意义:以个人的命运悲剧引出一群人甚至整个家族的悲剧结局,并对纵情无度者以警示,突出了全书的悲剧主题和“谈情”之大旨。如果我们将《红楼梦》每一个死亡事件点上的这种毕业论文格式初步认识串联起来,那么对曹雪芹“钟情”于死亡描写的原因及其书中死亡事件的意义的揭示必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公孙冶.揭秘与猜谜—刘心武“秦学”透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王雪.《红楼梦》死亡主题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