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跨越历史长河的对话(2)

时间:2014-12-08 20:26 点击:
《艺术家》对经典的膜拜,还在于创作初期就已经无处不在的渲染情怀。此片导演做了大量的有关好莱坞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于他而言,此类研究并非为了再现一个历史复制品,而只是创作与想象的起点,就像是房屋的
   《艺术家》对经典的膜拜,还在于创作初期就已经无处不在的渲染情怀。此片导演做了大量的有关好莱坞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于他而言,此类研究并非为了再现一个历史复制品,而只是创作与想象的起点,就像是房屋的地基。拍摄阶段,为了制造怀旧而典雅的情绪,他曾在片场播放大量好莱坞四五十年代的音乐:Bernard Herrmann、Max Steiner、 Franz Waxman、《日落大道》和《往日情怀》等的原声。音乐的作用在于帮助演员寻找情绪,从导演访谈录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要求演员尽量忘却对白与台词,这于默片时代的演员来说并非难事,但经历了八十余载的发展,电影演员早已适应当今的有声技术,尽可能还原当时的表演风格显然不易。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讨,他们依然很容易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风格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对成熟的演员更是如此。因此,强烈时代感的音乐使演员和表演的关系变得不同,变得更加敏感、亲密和直接。音乐对导演和演员的启发功不可没,也正是如此精细的准备和创作过程,才让我们观看《艺术家》时,感到似曾相识,丝毫不会有违和之感。
 
   然而《艺术家》毕竟不是一部模仿片,导演阐述中也曾说过“我的影片并不是要复制真相,我不是一个自然主义风格的导演。我感兴趣的是把显示风格化以及调配符号的可能性”①。在考虑到现今观众的观影习惯之后,导演采取了更为折中的方式进行场面调度以及摄影技巧,这种熟悉而陌生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各种别样的感触,是蓦然回首后的惊艳,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好,更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叹息。 
 
   3.光影下的敬礼 为尽量符合默片的风格,导演特意采取了彩色胶片拍摄再洗成黑白片的技术,并模仿了20世纪20年代电影的解析度。此外,拍摄期间运用22帧的速度,既避免了电影开始之处放映时演员天然带有的行为笨拙不流畅的感官,又退却了如今观众所熟悉的应接不暇的闪回式的快速画面,尽量还原默片时代才有的优雅中带着急促,沉默中透露俏皮的风格。
 
   导演特意运用默片时代常用的淡入淡出、叠画的方式进行转场;采用大量传统蒙太奇形式表现此片的视觉艺术,如米勒的钻石高跟直接切入到乔治破烂的皮鞋的相似蒙太奇;将很多人说话、大笑的嘴用积累蒙太奇手法剪接在一起等等,让我们集体回顾属于那个年代独特的光影。
 
   二、《艺术家》与传统默片的区别
 
   1.呈现即讲述 默片时代,离不开插卡字幕(intertitle),这是指随剧情发展,为了对观众进行必要的提示,而插在幕与幕之间的角色台词。这门视觉叙事艺术,基本上是靠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讲述故事,当然,这也是当时电影人引以为豪之事。据称默片时代的剧作家都会在“书桌前悬挂一个牌子,上面写道: 用道具来说话! 用形体来说话(Say it with props. Say it with action)”②,可以说有才华的导演们最深恶痛绝的就是用插卡字幕破坏表演的流畅性,这符合巴赞所提出的真实电影审美观,默片实际上更能够保持真实的暧昧性,因为观众能够依照想象,在头脑中为角色配音,在这一点上,受众观感的自适性是介于文学语言与当代电影语言之间的。因此,就运用理解力和想象力完成对电影产生幻觉的层面上来讲,默片提供了更加个人的体验过程。
 
   然而《艺术家》却在插卡字幕的使用上显得别具一格以及富有“心计”,除却本身应该起到解释作用的字幕以外,甚至运用了稍显多余的字幕提示,其实这是更多的加入了现代电影的隐喻手法。以下将对《艺术家》中的文字使用做一详解:
 
   首先,大量有关“讲”与“听”的词语暗示。开篇男主乔治在戏中戏被严刑逼供时字幕显示“我绝不说话!一个字儿都不讲!!!”(I won’t talk! I won’t say a word!!!)此处运用三个惊叹号,既表明了男主所演角色的坚定,实则也暗含男主本人对无声时代的捍卫。而逼供者两次使用“speak”,甚至第二次使用大写全拼的方式(SPEAK),其实已点名主题,这是一个关于“讲话”的故事,而silence、sound、talkie、talking等等一系列词语反复出现,并非是导演词穷,而是对主题进行强化。影片14′20′′出现的镜头,是男主与宠物狗的合影上有男主俏皮的笔迹“Woof!”(小狗的叫声),其实暗含此时默片的霸权,至少在男主心目当中,无声时代、乔治本人的时代,都是毋庸置疑的强势。
 
   其次,选词精辟,且不同言语间相互照应。当米勒用轻蔑的表情戏称跟自己一起上楼梯的年轻男孩儿们为“玩偶”(toys)时,当乔治为自己力争,宣称自己不是“牵线木偶”(puppet)而是艺术家时,当米勒接受采访,意气风发地告知记者:默片时代的演员们不过是在屏幕面前做做鬼脸(mugging)时,作为演员,尤其是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的演员的无奈和悲凉被戏谑地表达出来。电影用词的精辟还在于对“观众”的表达上,电影观众的单词很多,有viewer、movie-goer、Les spectateurs等等,而在米勒接受采访时却选用“audience”一词,其实暗含有声时代的到来,观众更多的是在“听”而非“看”表演,这是一种新的感官刺激出现的强势体现。
 
   最后,言语无处不在,代替插卡字幕进行呈现。即便不是插卡字幕,导演也别有用心的插入与叙事情节相适应的文字。譬如开篇乔治步入放映大厅台后时路过高悬在墙壁上的那句醒目标语——“幕后请保持安静”(Please be silence behind the screen)(3′46″);又比如以旋转的报纸杂志形式出现的有关米勒新进有声片与乔治自费投资的无声片的评论对比(40′01′′至40′25′′);再比如乔治落寞的离开拍卖会现场,街角酒吧名字“lonely star”(60′00″)等等语言文字的出现,避免了过多使用插卡字幕造成的视觉疲惫感,增加了镜头语言的多样性表达,更接近于现代观众的审美感受。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