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禺在三十年代以一个文学创作新人的身份出现在现代文坛之上,这个时候新文化的转型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曹禺无疑深受这种巨大影响,但是他本身又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下成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曹禺内心深处仍然有无法摆脱的传统思想的羁绊,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好糟粕也罢都是值得读者细细品读不断思考的部分。 关键词:曹禺;雷雨;北京人;传统文化 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断裂的,一个时代之文学对另一个使其的文学总是有割剪不断地联系,的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是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形成的我们民族特有的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相互融合的结晶。传统文化对于文学发展繁荣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要与文化接轨。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是尚未被认识到的文化中的糟粕,它都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世界和人的认识的反映。 传统文化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0世纪的文学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文学的现代性诉求,“五四”时期的是一个充斥着激进情绪和狂飙突进使命的大时代,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着改变社会的强烈欲望,想让的面貌焕然一新,这就使他们对现代性的期望很高,在这种激昂情绪的发酵中,众多的知识分子抛弃了他们的理性判断和学理标准,他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大规模的怀疑、摒弃甚至批判。简单地把“现代”和“传统”对立起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随着认识的深入合理性的复归,“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变,对的传统文化有着更加公正的判断。然而无论是发扬抑或是批判,在的知识分子否定传统文化的主张现代性的姿态背后,正显示出了一种事实:要这一代的知识分子仍然有着无法彻底摆脱的传统的思想文化的羁绊。 曹禺在三十年代以一个文学创作新人的身份出现,以一部《雷雨》让整个文坛震惊和赞叹。曹禺受到传统文化浸染很深的,他出生仅三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个潦倒的封建官僚。在曹禺的的几部最富盛名的戏剧作品中,我们可以随处找到传统文化的痕迹:《雷雨》中周朴园封建家长制的专断、繁漪挑战所挑战的封建的政权、父权、夫权神权;《日出》中的在父权制社会中的被压抑被扭曲的旧社会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原野》中的“父债子还”的传统文化中的复仇意识;《北京人》中作为士大夫典型的曾文清在传统文化桎梏中无法摆脱出来的悲剧。在曹禺的戏剧中,的而传统文化大多都是以负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表现了曹禺作为接受过“五四”新文化影响的一代年轻人的情绪,希望通过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不足和狭隘来不断地进行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改造和重构,让传统和现代在文学的创作中达到一种和谐。 《雷雨》作曹禺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从问世之后一直受到研究者追捧。《雷雨》所蕴含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既有对人类命运无法被掌控的恐惧,也有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恶势力的揭露,还有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度的批判等。其中从周朴园这一人物身上可以明显的发掘出封建社会及文化对其影响之巨大。周朴园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新式的思想和追求,但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地逼迫他要求他的改变以生存,于是他妥协了,变成了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拥护者,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充当了一个封建大家长的角色。《雷雨》的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周朴园展开,延伸。在《雷雨》中所有的矛盾冲突可以说都和周朴园有着之间或是间接的关联:他自私专横,把“繁漪”磨成的毫无生气的石头样的人,最终人性开始扭曲;他薄情寡义,三十年前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了三十年后的兄妹乱伦的闹剧;他冷血无情,对工人残酷剥削,致使他与鲁大海这对父子之间的尖锐对抗。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的,他脱胎于的封建阶级,从一个封建家庭的反抗者发展到一个封建家庭的维护者,这种的转变可以说有社会逼迫的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浸染,使他把一切自认为有利于维持封建家庭秩序的规则理所当然的继承下来。他如此教育周萍“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周朴园用了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方式,沉醉在他认为合理的、圆满的、有秩序的家庭生活中,但是他分明已经感觉到这种安定的表象背后的潜在的“大雷雨”。周朴园认为在一个父权制社会中,封建家长的权威是绝对不能被任何人动摇的,所以他用各种不可理喻的方式逼迫繁漪喝下那苦药,他有权设计儿子、妻子的命运,要是有谁违背了他的意志,他的冷酷的本性就会立即暴露。 周朴园的本质是自私、冷酷、暴力,它所具有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形成的种种畸形的性格,使它成为整个雷雨最大的悲剧制造者和根源,同时他也深受其害。作为妻子的繁漪的反抗与报复,作为儿子的周萍的背叛和冷落等所有不安定的因素使他费尽心神维持的周公馆以及大家庭的秩序摇摇欲坠最终轰然倒塌。最后他在教会医院照看两个疯女人,彻彻底底的成了一个精神无所依傍的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