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势下对本科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越来越高。复旦大学化学系针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性实验
一、目前物理化学实验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复旦大学化学系有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核心期刊查询20世纪70年代末,由复旦大学等14所学校合作编写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在国内广受好评,影响深远。20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化学系对大学本科的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要素为主线的新实验教学体系及相应管理机制[1,2]。2000年前后,复旦化学系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本着“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避免重复和遗漏”的原则,将涉及仪器操作类的基础实验课程“仪器分析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融合为“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那时实验教学中心在世行贷款和学校配套资金支持下,购置了一批在当时属于先进的仪器用于教学,使得化学实验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得到保障和提高。
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我系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一方面大部分实验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如电化学分析工作站、气相色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等设备都已使用了10~15年。这些仪器性能不够稳定,测量出的实验数据误差大,得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这样直接削弱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实验内容更新速度慢,滞后于科学研究发展的步伐。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原本属于专门化或综合实验内容的高级技术和仪器成为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的常规技术和设备,在当前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常规表征手段至今没有相应的教学实验开设,而且复旦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团队早在1999年就开设了以结构分析和表征为主线,集原理、仪器使用和解谱为一体的“谱学导论”理论课,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较大的脱节。同时本系科研实力的快速提高、学科建设、师资优化和研究生生源的增长需求对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一些操作简单、内容单薄的验证性实验显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如何设置,成为我们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我们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有了一些初步实践与设想,希望能与国内同行共同探讨。
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内容的设置将充分依托本系学科优势,在“衔接前沿、兼顾基础”的原则下,更新、升级、完善和补充大型仪器类实验。同时在完成经典传承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以求拓宽学生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更希望通过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开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前沿技术、技能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经过对国内部分高校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研和对比,并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改革。
1.更新仪器设备,推动传统实验内容的更新优化
对目前开设的多个实验的老旧设备进行更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