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济在经历一轮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随着“三期叠加”阶段的到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从“六个基本判断”出发,提出新常态下的治蜀兴川方略,自觉运用“三个规律”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关键词〕 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治蜀兴川
〔中图分类号〕F1204;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1-0026-0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①这一重要论述,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把握和理性思考,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思路、新目标的高度概括。四川省委以科学求是的精神全面审视省情特征,从“六个基本判断”②出发提出了新常态下的治蜀兴川方略,是从自觉运用“三个规律”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科学实践。
一、遵循经济规律,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推动科学发展
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历史性。随着旧的毕业论文格式经济条件的消失,旧的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作用,让位于新的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首要前提是把握发展大局,认清新的发展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正确认识这一阶段性特征,从新常态的逻辑起点出发研究和开辟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四川经济总量站在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位置。但经济越发展,后发优势就越弱,投资和出口的传统动力不断衰竭,依靠政府高负债和资源粗放开发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发展家在“经济起飞”后,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轨,经济增速将出现回落。我们既要有长期维持中高速增长的良好心态,又要构建新的发展模型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动力源来支撑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培育和发挥比较竞争优势。
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国家“去产能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的空间,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产业链重整、经营模式创新和集群集聚发展,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从产业发展规律、四川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坚持高端切入的理念,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集中精力抓好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
加快提升区位竞争力。随着现代立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区位劣势和优势的传统定义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四川要努力抓住“两带一路” “两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机遇,全面提升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生产要素成本竞争力,全方位缩小与东部沿海和一线城市的区位差距。
加快提升环境竞争力。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要素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四川应着眼全球竞争需要,建设与国际规则无差异、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政务服务和商务环境。特别要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诚信诚实文化建设、合作共赢文化建设,形成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
加快提升要素竞争力。当前,区域竞争的重点已由低成本竞争转移到要素市场综合优势的竞争。加强四川水电资源富集、低成本、绿色低碳的优势能源利用研究,加强四川人口大省、科技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的路径研究,加强四川1万亿市场 据《2013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四川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554亿元,占西部省市总和的1/4,是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和西部3亿多人口潜在市场的产业布局研究,加强高储蓄大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大力推动优势资源向高产出要素的转变。
二、遵循自然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存须臾离不开自然环境。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有丰富的理论渊源,也是从人类发展教训中得出的必然结论。马克思曾引用比·特雷莫的观点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就是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外国学者肯尼斯·博尔丁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思想”〔2〕、赫尔曼·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3〕等,都是从自然规律出发认识经济发展的典范。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力量,坚决摆脱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对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这些年来,四川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随着人口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猛烈冲击和破坏,已经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存,地震、雾霾、泥石流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强化自然客观存在、自然生态平衡、自然发展规律等发展理念,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握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推进可持续发展本身蕴含着巨大的产业空间和产业前景。四川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长江流域产业带发展的重要保障、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抢占绿色经济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稳步推进生态产业化,依托四川独特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交通,变生态为业态。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走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与省情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
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好生态本底,实现“山绿、田美、水清、林茂、天蓝、气净”,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应尽责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划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实施重大生态恢复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确保大江大河源头、生态敏感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最严格的保护。大力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治水、铁腕治污,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一体建设,让水长久地、更好地造福四川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