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关于发展“三个规律”的实践思考(2)

时间:2021-05-08 10:05 点击:
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四川生态禀赋得天独厚,要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严格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步伐,
  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四川生态禀赋得天独厚,要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严格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步伐,综合平衡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使用自然资源必须支付费用。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追责赔偿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发展、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终身追究责任并赔偿损失。 
  三、遵循社会规律,创造新的治理体系推动包容性发展 
  社会规律是社会生活过程中诸多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包容性发展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在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包容性发展的对立面是“排他性发展”和“部分人的发展”,它强调对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可行能力、发展环境与机会以及利益分配的关注。〔5〕包容性发展与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观”一脉相承,核心是要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每名人,让各族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从而构建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城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的西部大省,在过去的发展中,城乡居民拥有的发展机会不同、分享的发展红利不均,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不足。四川治理难度大、建设任务重,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需求尤为迫切。必须把全面推进包容性发展作为应对新时期发展问题的战略举措,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使不同社会群体、市场主体各得其所、各展其能,为发展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根基。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工作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创新民生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在对象上,从特殊群体向大多数民众扩展,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方式上,从“补缺型民生”向适度“普惠型民生”转变,建设民生型政府。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川要实现协调发展、长治久安,根本要靠法治。2013年以来,四川省委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咬定目标、持久发力、久久为功。〔6〕用法治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用法治方式完善市场经济,用法治方式规范社会秩序,形成人人守法、依法办事的正确导向,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以文化人,构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润蜀、以文兴川。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培元,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传承优秀巴蜀文化,引导民间休闲文化,发展时代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世界文明成果启智增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长、融合创新,用人类智慧文明的火花,点燃四川创新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赫尔曼·戴利等编.珍惜地球〔M〕.马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李扬.让“包容性”成为发展共识〔N〕.新华日报,2011-12-20. 
  〔6〕王东明.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N〕.法制日报,2013-12-0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