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时间:2015-06-08 10:23
点击:
次
科技信息的迅猛传播,带动微信、微博等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微时代。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形成的微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分析微文化视阈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及路径探索,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培育意
【摘要】科技信息的迅猛传播,带动微信、微博等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微时代。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形成的微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分析微文化视阈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及路径探索,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培育意义非凡。
【关键词】微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路径
一、相关概念解析
正确理解与之相关的概念含义,有助于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审视问题,客观精确地对待所研究的问题。
(一)“微文化”的涵义
微文化产生于网络社会,依托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通达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微文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所创作的具有明显个体性导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物质文化由计算机、互联网和个人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构成,这是微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关注个体,注重发挥个体力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制度文化则是与微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诸如微博、微电影、微公益等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文化主要是在移动个人互联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实际行为。从狭义上讲,“微文化”指的是一种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后逐渐形成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迅猛发展的注重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
党的十八大首次在报告中使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进行了三个层面的概括,这是社会主义价值认识在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取得的新成果。这一概括从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而来,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身的价值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概括。作为国家整体价值观,富强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发展,实现民富国强;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即通过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和各项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是精神和文化发展的目标,即通过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提升整体社会文明风气,构建明礼诚信的社会秩序;和谐是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目标,即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共赢的局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概括。在这四个语词中,公正、法治早已出现并运用于社会,而自由、平等在党的报告中则是首次使用。自由含义较广,在政治社会意义上是指法律规定之下的人身行动、个人发展、利益表达、思想和信仰等方面的自由权利;平等是指人生而平等,每一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发展上应当具有相同的待遇和权利,不应当存在因地域、身份、家庭、职务而产生的不同;公正是将某种被普遍认同的原则或标准普遍地无偏颇地适用于一切人,使人们获得各自应得的权益和结果,倡导给社会成员以平等的机会;法治是指要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允许任何个人或团体凌驾其上,同时要充分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的实现。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层面的价值的概括。爱国是指公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和安全贡献力量;敬业含义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的热爱、认真和投入的精神和状态;诚信、友善是公民交往道德的集中体现,诚信指公民在社会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友善指公民在人际交往中要友好和睦、与人为善。
三个层面的价值,从国家层次、政治社会层次,到公民个人道德规范层次,实现了国家精神与公民个体道德的联通,“体现国家的利益和目的与公民相一致、国家精神能够自觉地转化为公民内心道德法则的思想特征。”
二、微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人的差异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微文化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一)微文化领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分化”的挑战
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对其他国家的干预模式,倾向于借助网络文化产品加大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利用冷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特殊时期,采取将对手污名化的政策,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加强思想攻势;此外推广“互联网自由”作为对它国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使我国在微文化这一新型而又富有活力的领域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诸多问题。美国在《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宣称“支持这些技术的扩散和使用,以促进表达自由、扩大信息的获得、增进政府的透明度,反对对这些技术使用的限制。……以有效地将我们的信息传递到世界。”这充分凸显出美国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其意识形态渗透的立场。
(二)微文化领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相分离的挑战
我国微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大众化”、“娱乐化”、“社会化”的特点,这种“大众意识形态活跃”与现有“主流意识形态失语”存在对峙和分离现象,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在资本和权力的双重挤压下,市场功利主义在微文化空间里盛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滋生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众多腐败分子将其大肆渲染,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偏差;其次,技术理性的张扬,加剧了技术异化,淡化了政治信仰。技术理性向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渗透要求人们把意识形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意识形态的科学化,使人重新成为技术的奴隶。“微博控”和“低头族”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使自己忽略了和他人的生活现实,致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再次,过分的数字化娱乐导致消费主义盛行。传媒内容的娱乐化和传媒运作的商业化带来了消费主义,以至于消解精神走向低俗,思想道德教化功能弱化。
(三)微文化领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挑战
微文化生态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遭遇的挑战,实际上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网络镜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进了社会价值体系的新变化,在新旧价值体系范式转换还未完成之际,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变革的不相适应大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在微文化生态下这一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微博上存在三股值得关注的思潮:一是政治上的宪政主义,一些别有心机者将“中国梦”解释成“宪政梦”,利用网络这一新阵地网上网下互动、国外国内联手,试图探新一届中央意识形态底线;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鼓吹市场万能论,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三是历史虚无主义:一些人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用所谓的“历史细节”和“解密材料”丑化党的领袖,并试图否定革、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面对这一复杂状态,我们党和人民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对此,我们应针对互联网这一巨大能量空间,加强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三、微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微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型平台的同时也使其贯彻实行面临了诸多的新挑战和新考验。探索新环境下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路径,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新旗帜,是当下开展思想工作重中之重。
|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