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如来藏思想研究
时间:2015-06-08 10:28
点击:
次
“如来藏”是《胜鬘经》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中心思想,也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文章以此为核心,疏析了《胜鬘经》的义理,以“如来藏的含义”、“如来藏与不二”、“如来藏与自性清净”三个层面阐释了如来藏,并梳理了它的理论架构。
【摘要】“如来藏”是《胜鬘经》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中心思想,也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文章以此为核心,疏析了《胜鬘经》的义理,以“如来藏的含义”、“如来藏与不二”、“如来藏与自性清净”三个层面阐释了如来藏,并梳理了它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胜鬘经;如来藏
《胜鬘经》全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此经内容,可从经名窥见大概:胜鬘,人名;师子吼,如《净名》云,演法无畏,如师子吼;一乘大方便,便是佛乘通称;方广,依《法华论》第三名“方大广”,谓无碍大乘门,随顺众生根,住持成就故。从经文看,可知本经认为三乘之教归于大乘之一乘,得一乘即得如来法身。众生虽被烦恼所缠,然其本性清净无垢,与如来同等,故皆具有如来之性(佛性、如来藏)。且以如来藏为基础,即使在生死轮回之世界,亦有获得涅槃之可能。
除了如来藏思想的阐释,《胜鬘经》也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内容:《般若经》诸法性空的思想,有《法华经》诸法实相、开权显实的思想,有《涅槃经》的佛性论,还有持戒、修行方法等实修内容。这种兼容并蓄、四通八达的特征,统摄、融通了很多佛学思想。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和比较相关的佛学思想,厘清《胜鬘经》中如来藏的含义,揭示其理论特征,从而使其价值得以凸显,具体而言,本文认为《胜鬘经》中的如来藏思想具有“无我”、“不二”、“自性清净”三种特性。
一、如来藏含义
如来藏学说始于原始佛教,是“自性清净、客尘所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胜鬘经》共十五章,讲如来藏是“钩锁相生”的,从叹佛、受戒、发愿、摄受正法、一乘教法……一直到第六章《无边圣谛》才由如来智引出如来藏,经云:“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经过前文会三归一、摄受正法的铺垫,引出如来藏,并把如来藏和如来境界等同起来解释,这边是从佛果上去界定,显示了如来藏具足了如来境界一切殊胜的佛德。与声闻、缘觉不同,它的佛果是实相真如,说的是圣谛义。那么,既然如来藏“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那么与修行者有何用呢?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而后,《胜鬘经》在第八章继续说道:“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法身,指佛之自性真身;如来,为佛之尊称。法身虽无去来,然依隐没之如来藏显现为法身,故称如来。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这是从本觉的角度对如来藏的表达,既然如来法身和烦恼是不离不异的,那么有为法和无为法就没有了严格的局限,说一切现象是有为法,其仅是被烦恼所覆,如果可以通过修行,显现其本性,也就是如来法身,它的无为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既然如来藏是如来法身,便可统摄其它元素,且看第十章,又云:“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
常乐我净是如来法身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这也便是说如来藏具足四德,如来法身与众生之如来藏同是自性清净,毕竟无垢的。
既然如来藏具足佛的功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且它和六度四摄四谛相应,因此,修行便可不假外求,只要体证本有的如来藏便可。
二、如来藏与不二
如来藏的不二性质是由佛的不可思议的果地所赋予的。
《胜鬘经》在完成了由摄受正法到如来藏的引导后,便进入了分析“人人皆有如来藏”的第九章《空义隐覆真实》,引出如来藏的两种智,如经中言:“空如来藏智,若离、若异、若脱、若异与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什么是空如来藏?通俗的说就是有对境的了知空的含义,无一切烦恼,不是究竟智,是方便法,可以通过修习而显示的智慧;不空如来藏,是究竟智。这便是从性相方面来分析如来藏的两种智:
不空如来藏智对应着超越时空、无生灭流的如如实相。而在现象界,心识执取为自我,“世界万象”被便被作为执取的对象。这种分离的自我与他者,就必然会引出一组组对立的概念来区分,而“至理无名”,虽“悬峰可徒,要假绳梯”,最后也是要达到“因此名相悟无名相。”
空如来藏作为现象体性的空性,是与不空如来藏的真如空性不一不异的。人心造作,所以被烦恼所覆,但却可以随着修行者的心识净化而逐渐改变,最终在佛果境界呈现为突破一切二元对立界限的不可思议之境界——现象与实相相融,即是性相不二。
经中十二章云:生死者,此二法是如来藏。……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生死可依如来藏而说,如来藏是世间法所依。也是清净解脱所依。尽管不空如来藏具有不思议的境界,但它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概念,真正了悟如来藏需要借助一切现象的如实洞悉。如来藏不二的性质也由此得以彰显:“空如来藏智,若离、若异、若脱、若异与一切烦恼藏。”
有上述可知,如来藏的不二思想,是以实践修行为理论依据的,主要基于心识与如来藏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实法身不离烦恼藏。”佛教的修行并不是获得某种结果,而是如实的了解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现象,回归本来的普现圆成。这就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虚妄下手,破除法我二执,所显的空性。
三、结语
总体而言,佛教传统一向认为“至理无名”的。在《胜鬘经》中,强调了众生之如来藏与法身无异,只不过在被烦恼所覆和去客尘的状态不同。然而它宣讲的如来藏思想,除了显示人人都有如来藏之外,重点是宣扬了修行的法门,通过派遣偏执的定见,以正面积极的态度运用诸法而不执着,契入空性。
参考文献
[1]佛学大字典(电子版)[Z].
[2]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藏十六册)[M].
[3]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M].大正藏第二册.
[4]大智度论(卷四十一)[M].大正藏二十五册.
|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