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长剑横九野 壮士唱大风

时间:2015-09-08 08:48 点击:
人类发展史充斥着战争,充斥着流血的政治。时至今日,战争的阴影仍远未消除,永久和平的年代仍远未来到。既然战争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既然春秋时人孙武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早已成为共识,也就毫不奇怪作为我国第一部通史的《史记》,会格外
  人类发展史充斥着战争,充斥着流血的政治。时至今日,战争的阴影仍远未消除,永久和平的年代仍远未来到。既然战争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既然春秋时人孙武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早已成为共识,也就毫不奇怪作为我国第一部通史的《史记》,会格外青睐战争行为的主体——军人,会给军人留下大篇幅的记述空间。据统计,《史记》全书有四分之一的篇幅与战争有关,其中不乏备受赞誉的名篇,如《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留侯世家》《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白起王翦列传》《乐毅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蒙恬列传》《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等,传主大都是不同历史年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杰出军人代表,身上所蕴含的感天动地的精神力量,足以感召当代军人进一步坚定“能打仗,打胜仗”的信念,以无愧于时代的不凡业绩,进入当代史家所不能遗漏的新型传主的行列。
  血性充沛赴死慨然
  战争是要死人的,从冷兵器时代的“十步杀一人”,到核武器时代数十万生灵霎那间的消失,人们总能听到战地丧钟被死亡的幽灵不停地敲响。古往今来,没有哪种职业像军人这样经常贴近死亡,需要时时正视其狰狞面孔。考察一个军人的能力素质,关键就要看他能否正视淋漓的鲜血,能否经受死亡的考验,《史记》的军人传记篇章在这方面记述得特别充分。司马迁笔下的杰出军人,往往是在非生即死的危急关头,演绎着他们令人动容的生命传奇。读了《淮阴侯列传》,不会忘记韩信曾一度面临“坐法当斩”的生死考验,临刑前他毫无畏惧地质问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读了《陈涉世家》,不会忘记陈胜在遇雨失期、“法皆斩”的危急时刻,喊出的震古烁今的话语——“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读了《李将军列传》,不会忘记当他深陷匈奴大军的围困,身边的“吏士皆无人色”,他却毫不畏惧,“意气自如”;读了《项羽本纪》,更不会忘记项羽慷慨赴死的英雄壮举。对于项羽的自刎乌江,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颇有微辞的,写诗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未能做到忍辱负重、百折不挠。但在司马迁看来,项羽的赴死是一种杀身成仁,他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要知道,项羽宅心仁厚、勇悍刚强,这种品质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不得不佩服。在完成了推翻暴秦的大业以后,项羽虽然在战场上一如既往地所向披靡,但在内心深处,他认为个人的使命已经完成,早就不愿和刘邦再打下去了,不愿让天下百姓因为自己而深陷生灵涂炭的持久战中,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如果我们了解了项羽厌战爱民的心态,或许就能了解他日后选择自杀的意义所在了。他在突出了垓下重围之后,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没有选择卷土重来的道路,而是义无反顾地上演了自刎乌江的悲壮一幕。项羽的这种死,在《史记》研究专家吴汝煜先生看来是意义重大的,因为——“是项羽最先提出结束内战、消除人民痛苦的问题,也正是由他自己亲手解决了这个问题。”曾遭遇宫刑之耻的司马迁,在痛定思痛之后悟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道理,而项羽的自刎乌江,不正是司马迁所心仪的“重于泰山”之死吗?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之死写得惊天地泣鬼神?原因正在于此。
  能打胜仗才干卓然
  司马迁挥动如椽巨笔,采用他所发明的纪传体,从上古时期的黄帝,一直写到他所生活的西汉武帝时期。面对三千年以来曲折幽邃的时空隧道,面对灿若繁星的历史人物,他必须有所斟酌有所侧重,必须在拟定传主名单时精挑细选。他在《张丞相列传》中言及选择历史人物的标准,表示即使某些人官至高位,封侯拜相,但若“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毫无建树,尸位素餐,他也绝不为之立传。有幸成为《史记》传主的,均须才干不凡,成就突出。著名学者李长之先生曾感叹说:“司马迁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他还指出司马迁在整部《史记》中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是项羽与李广,“写到他们的文章——《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也便是《史记》中最精彩,最炫耀人的文章了!”而这两个人物恰恰均为兵家,他们典型体现了《史记》中军人形象的职业素养,即会带兵,能打仗,讲武德,能力超群,有胆有识。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