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高帧率格式的发行引发了对高帧率技术的热议,李安导演又宣布将采用120FPS格式拍摄影片的新片计划。一方面高帧率技术受到众多导演的推崇与拥护,另一方面人们对高帧率电影的担忧与质疑不断。本文总结了高帧率技术在电影行业的应用状况,审视并分析了高帧率技术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肯定了高帧率技术在未来电影特别是电影院发展中的优势与作用,并对高帧率技术在国内电影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帧率技术技术应用电影
高帧率技术目前成为数字电影领域的一个热点,2012年《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在美国上映,成为第一部以高帧率格式发行的影片。这部影片采用48帧每秒的高帧率技术拍摄而成,颠覆了传统的“24格的真理”,随之引发了观众、评论家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与讨论。质疑声接踵而至,毁誉参半,“更像是电视电影,看起来不怎么样……这种审美毁了一个好故事。”1“像在看日间肥皂剧。”2但与此同时,高帧率技术的维护者则将其定义为“电影的未来”3,坚决拥护并不断探索高帧率技术在电影实践中的运用。
一、高帧率技术概念与应用
由于视觉暂留原理,当物体移开时,视神经仍然能够保留对物体的印象。电影利用人眼的这一性质,在放映电影时,通过每秒钟更换24张画面使观众误以为影像是活动的。帧就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放映机每关闭一次遮光器,就换上新的一格。按24格每秒拍摄的电影,虽然也是按每秒24格放映的,但为了避免产生闪烁感,放映每格画面期间,遮光器还要附加遮挡一次,从而形成了48格每秒的效果,只不过每两格画面是相同的。高帧率则是在相同时间内再插入多张画面,带来更清晰流畅的画面。现在所指的高帧率电影,主要是指48帧电影,即以每秒48帧画面频率拍摄电影。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心理的和人性的深度,这也是正确看待数字技术带来的“遮蔽”与“过滤”的唯一途径。
电影在诞生之初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格频标准。在早期电影人的实践中,爱迪生就曾以每秒40格的画面频率拍摄过影片,而后来的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则是每秒16帧的电影。当时采用的还是手摇曲柄摄影机,而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24格频才逐渐被确定为电影拍摄的行业标准。事实上这个标准是在考虑和平衡了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一方面考虑到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就会给电影声道带来大量的噪音,严重影响到收音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当时35mm的胶片十分昂贵,格频越高就意味着要使用更多的胶片,因此从成本的节约上来看,再加上影片质量的要求,24格便成为当时的最佳的选择,并一直沿用下来。然而,这种行业规范并非真正的“真理”,后来不断地有人探索和尝试以超过24帧标准的高格频拍摄影片。1955年的电影《俄克拉荷马》与1956年的《环游世界八十天》就采用了每秒30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