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法与情的衡平--香港法庭片的叙事与视听(上篇)

时间:2015-11-11 10:02 点击:
【论文摘要】本文在西方经典法律理论和类型电影理论指导下,通过对香港法庭片的解读,阐释了法庭片这-类型电影的思想内涵,通过论述香港法庭片的叙事、视听以及法与情之间的关系,对香港法庭片进行了梳理,初步探讨了英美法系背景下香港法庭片偏爱关注底层社
  【论文摘要】本文在西方经典法律理论和类型电影理论指导下,通过对香港法庭片的解读,阐释了法庭片这-类型电影的思想内涵,通过论述香港法庭片的叙事、视听以及法与情之间的关系,对香港法庭片进行了梳理,初步探讨了英美法系背景下香港法庭片偏爱关注底层社会女性角色的叙事母题。
  【论文关键词】香港法庭片叙事底层社会女性角色视听
  法庭片作为新类型电影,是继犯罪片、恐怖片、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以及生活情感片等多个传统类型电影之后发展起来的。作为舶来品,香港法庭片更多地借鉴了好莱坞抗辩式诉讼的庭审模式,它可以加强"法庭审判本身的冲突性与刺激性,具有较之其他类型片更紧张和更具张力的可能性,因而具备较强的观赏性"。纵观香港数十年电影发展史,毋庸置疑,法庭片作为一个重要的类型,在电影业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香港乃至华人领域影响至深。
  在《影像中的正义:从电影故事看美国法律文化》一书中,是这样对法庭片进行了分类的,它们分别是军事审判型、诉讼搞笑型、真实再现型、金钱理智型、间接证据型、英雄律师与委托人型和陪审员与非常法官型。⑵香港法庭片大多属于"英雄律师与委托人〃这一类型。电影《法外情》就是典型代表之1,它1985年引爆了整个香港电影业,开启了香港法庭片的黄金时代。由于法庭片一改传统的犯罪片创作模式,把核心剧情从刺激惊险的犯罪现场搬到了空间局促、看似枯燥沉闷的法庭辩论中;核心对抗人物关系由控辩双方势力组成,让案件在审理过程集中展示,剧情随着法律程序的展开而层层递进,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法外情》上映后收获了极好的票房,香港法庭片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何法庭片在香港能迅速生根发芽并滋生蔓延,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这与同为英美法系(即"实用主义〃普通法)的香港法制文化有密不可分关系。其深入人心的法治精神、健全且运作良好的法制、较强的诉讼权利意识、"戏剧化〃的对抗制诉讼制度、颇具悬念的陪审团审判制度,都为法庭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和获得滋养的沃土;其次,影片受约束少,创作空间大,也是香港法庭片经典频出的原因;另外,很多香港的电影专业人才受西方电影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丰富又经典的法庭片资源为他们提供了无数参考的蓝本,加上其出色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吸收转化能力,为香港法庭片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最后,法庭片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这为诞生层出不穷的优秀法庭片提供了必要的成长环境。继《法外情》后,陆续诞生电影《法内情》《法内情大结局》《法中情》《圣诞玫瑰》《最后判决》《溶尸奇案》《纸盒藏尸之公审》《郎心如铁》等,以及以庭审为重要表现的律政剧如《麻辣律师》《律政新人王》系列,《法网群英》《怒火街头》系列,《真相》《法网狙击》等。
  当然,还有一些不以"庭审〃为主的电影(如《五亿探长雷洛传》《等候董建华发落》等),由于其与我们这里所言的法庭片相去甚远,就不列入本文的讨论范围。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