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化"与"本土化" 毫无疑问,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影几乎是全盘向西方电影学习,可以说是到了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地步,并且出现了翻译、推介的高潮。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思想解放运动使得电影呈现百花初放、百家始鸣的活跃乃至躁动的局面。西方现代人文思潮,西方电影和电影理论的批量化涌进,为电影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料和精神动力。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复刊改版后的《世界电影》等刊物大量翻译、推介西方电影理论及其电影批评家;一些长期从事介绍电影理论的翻译家也纷纷借助于比较系统地掌握外国电影、外国电影理论的资源优势而著书立说,如邵牧君的《西方电影史概论》《银海游》,郑雪来的《电影学论稿》,罗慧生的《世界电影美学思潮论纲》《现代电影美学论集》等。除此之外,尼克o布朗等一批美国电影学教授多次来华讲学,传播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年轻的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都是如饥似渴,生怕漏掉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在改革开放、思想启蒙的历史背景下,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电影界掀起了一股观念更新热潮。对法国学者安德烈o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的热衷,对各种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争鸣,都构成电影理论发展历程中激动人心的部分。"⑧ 但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主编《电影艺术译丛》与兼任电影出版杜总编时期,程季华便已组织郑雪来、邵牧君、徐谷明、徐昭、李溪桥、俞虹、李小蒸、何振淦、罗慧生、戴光晰、富澜、陈笃忱、周传基等一批优秀的电影翻译家和电影理论家大量译介各国电影史论,努力推动中外电影学术交流。"⑨程季华先生自己总结说:"在我兼任电影出版杜总编时期,这近30位同志,除了参与《译丛》编译工作,为《译丛》供稿之外,还为电影出版杜翻译了一些电影艺术理论著作,为电影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资料,为中外电影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⑩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影理论批评的活跃和繁荣与西方电影理论的大量翻译、引进、推介是分不开的。众多学者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新时期以来,的电影研究和理论经历了巨大演变和的发展。其中,西方电影理论的引进对的电影研究和理论,甚至电影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电影研究和理论中发展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郑雪来先生明确指出:"从70年代末延续到80年代下半期的关于'电影戏剧化''电影文学性'及电影观念等问题的论争,既是长期以来我国电影痼疾所引发的必然反应,又是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促进我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 80年代中期以后,_度在电影理论批评界如同圣经一般的巴赞热逐渐降温。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诸如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叙事学、意识形态理论、女权主义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第三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等先后闪亮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事实上,进入90年代以后,作为整个国家杜会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电影从生产、发行到放映都逐步但却是不可逆转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伴随着市场化、产业化的历史性进程,电影面临着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的冲击和挑战,面临着国内文化市场以及大众休闲生活多样化的影响,杜会文化语境也呈现出了复杂、多元、众声暄哗的状态。杜会的大众生活及其审美表现方式、文艺的价值取向等,都迅速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换、转向、转型。但是,电影理论批评没有追踪电影实践的发展并且对新的电影现象作出及时的反应,却出现了学术化、学科化的转换、转向、转型,与电影实践不是相向而行而是渐行渐远。 随着大学电影教育和研究的推进,电影理论批评开始与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相"嫁接",相继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批评学派如符号语言分析、精神分析、女权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电影理论批评开始舍弃过去专注探讨形式美学的本体研究而聚焦对电影叙事本文以外的杜会体制和文化语境研究,并且不可避免地开始向着学科化、学术化迈进。罗兰o巴特、劳拉o穆尔维、麦茨、齐泽克、德勒兹作为现代理论家和批评家主要供职于大学,而他们的电影学术研究、电影理论批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_种内循环的知识生产活动,成为由学术出版、学术研究以及大学课程构成的研究类大学运作机制的一部分,主要满足学术机制、机构的要求和诉求。大学的电影教育和研究也经历了美国大学电影教育和研究同样的过程,并且由于电影机构的结构性调整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电影理论批评的主流。更重要的是,电影理论批评在非常短的时间迅速完成了西方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很多东西都没有真正"消化"和"吸收",更不可能与电影实践发展的具体语境相结合。越来越强烈的"理论化""学术化""学科化"倾向使得电影理论批评呈现出一种"新名称""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却又语焉不详的现象。"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作者论和文本分析的有力支持,电影理论往往因丧失电影特性而流于无的放矢;尤其当一批文学、文化学者以西方宏大理论介入电影研究并获得相当程度的话语霸权之后,电影理论几乎泯灭了立足本土的问题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