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电影中的人与物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而细节之处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在使得主人公的个性更加鲜明的同时,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内涵。熊顿有一条织了拆、拆了织的围巾,贯穿了影片整体。在影片的开头,熊顿在生日当天接连遭遇失业、失恋,充满戏剧化地迎来了人生中"不能更糟糕的一天"。然而在生曰派对上晕倒、初次发现病情,更是以戏剧化的方式将影片的情节代入髙潮,体现了影视艺术独特的感染力。在生日派对上,熊顿拆了这条已经织成了一半的围巾,并说明这条围巾是织给男友的礼物,而每次都是还没有迎来围巾的"竣工",便迎来了爱情的结束。事实上,这条围巾象征着熊顿的爱情,爱情是穿插在这部喜剧片中的情感线索之一。而在医院遇到梁医生后,熊顿说:"这条围巾又可以重新织起来了。"代表着她对于爱情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梁医生对于熊顿的感情在影片中并不十分分明,从种种细节看更像是医生对于患者的"移情",他感谢熊顿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亮色,又一个侧面说明了熊顿乐观向上的性格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熊顿对梁医生的感情的表现,多运用幻想、夸张、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小女生对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的渴望。当熊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将没有织成的围巾送给了梁医生,再次代表在熊顿的视角上,一段爱情无疾而终,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围巾送给了"男主角",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在观众的视角上,是一种对于情感的告慰,起到了极大的抒情效果。 (二)无声之处"言情" 影片的主调是温暖乐观的,而面对熊顿病情的恶化,她的父母与朋友们的情感表达更加值得关注。全片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导演对于悲伤情感的表达采用了"无声"的处理,而在细节上更加注重。熊顿的父母在医生处得知熊顿的病情之初,父亲试图安抚悲痛的母亲,让她去病房照顾熊顿,自己去买点熊顿爱吃的。在超市挑选零食这一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年迈的父亲独自在薯片的货架前认真地挑选,却忽然怔怔的落下泪来。在这这场无声的戏中,观众深刻的感受到父亲的心理活动:心疼女儿,想要给她买些爱吃的,可年事已髙,看不清包装袋上的字,又不知道女儿平时爱吃哪个口味,不觉得想起女儿患病,自己却一点忙都忙不上,恨不得生病的是自己,不觉悲从中来。在路人舁样的眼光中,父亲的眼泪极大的拉扯着观众的情绪,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无声之处"言情",起到了更好的渲染效果。而类似的情节有,当得知熊顿的病情加重时,好友小夏一声不响地吃面;当好友艾米赶到病房外却得知熊顿的禽去,倒在墙角放声痛哭时,影片采取了无声的处理,观众只能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却听不到哭声。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中,使导演想表达的悲伤情绪达到了最大化,也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强烈的人文关怀 小妞电影的基本套路是,女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最终排除万难,和白马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肿瘤君》中的女主人公熊顿虽然禽开了这个世界,但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经历的亲情、友情、爱情带给了观众极大的启发。用微笑为世界赶走阴霾,熊顿向大家传递着她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影片中被细致人微地体现出来,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肿瘤君》并没有试图去解决现实中的悲剧性问题,而是对悲剧进行了颇具想象性的解构,甚至使用"二次元"的想象方式,弱化了悲剧表面的坎坷起伏,用积极平和的心态与人文关怀试图将其抹平。而除了主角熊顿外,影片中的几个配角人物的设置也表现了这一点。艾米是熊顿的好友兼室友,她对机械化的加班生活麻木而不敢反抗。病中的熊顿跑到公司大骂艾米的老板,从而经历了一次友谊的考验。当艾米风尘仆仆赶回医院,熊顿已经永远禽开了她。影片结尾,艾米递交了辞职信,终于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老郑终于在梦想的拳击台上取得了胜利,她感谢熊顿让她知道,人应该为梦想而活。熊顿身边的朋友们都深受她乐观精神的影响,以他们共同的人生追求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暖色调主旋律。 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历年来青睐富有人文关怀的文艺片,而《肿瘤君》作为小成本商业片的成功代表,成功"申奥"的背后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与丰富的价值底蕴作为支撑。"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是要围绕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1]这是电影艺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肿瘤君》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导演想要传递的价值观一一人生最重要的是怎样活着。和爱的人一起,选择想要的生活。勇敢的追求,不害怕受伤,永远用笑脸迎接明天的挑战。珍惜当下,感恩亲情、友情、爱情,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丰沛富足。从艾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都市的快节奏中丢失了最初的梦想,而熊顿的生活态度与乐观精神,在影响着艾米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影片中所传递出的正能量具有深刻的鼓舞人心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肿瘤君》出征奥斯卡的背后,是影视文化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的希冀。[2] 参考文献: [1][2](美)罗伯特o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閲.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