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瓶颈愈加突出。如何转变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逻辑演绎法,挖掘道教思想中的生态伦理价值,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人地关系,认为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可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石,从而最终实现土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道教生态伦理;土地利用;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程尧(1987—),女,河北邢台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付梅臣(1966—),男,山东聊城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研究。(北京10008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使土地生态系统遭到无度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国家林业局于2011年1月4日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104km2,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104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①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土地的关系。 人类在土地利用实践中折射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①,因此,解决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问题,仅靠法律的强制性是不够的。如何使土地资源保护根植人心,成为内在的支持理念,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如马夏尔(PeterMarshall)所说:“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在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已经表达……道教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②道教朴素而又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人—土地生态系统”作为道德共同体,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哲学基础。 一、“天人合一”与统筹发展 “天人合一”是道教的理论基石。道教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交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天人合一应作为土地利用的核心理念,即人类应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土地。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都参考了“天人合一”的原则。据《三辅黄图》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都咸阳的布局即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壮丽景象。 《西升经》明确讲道:“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③这句话是说,天地万物皆含道性。人与自然万物在道性上是生而平等的。土地作为自然界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相应的生态权利。而这种生态权利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与土地的生态权利相对应的是人类对土地应尽的生态义务,即只有尊重土地,合理利用土地,才能“天人合德,万变定基”,从而实现人地的和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当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有些地区不考虑土地承载能力而肆意开发,不仅破坏了土地的生态调节功能,而且加剧了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区域统筹协调,各城市都盲目扩张用地,大量占用优质农田,造成产业结构趋同与土地利用结构失调的局面。用地布局的不合理,不仅影响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同时也造成人居环境的恶化。道教生态伦理学思想从尊重自然的角度对土地价值进行疏解,尝试通过建立人对土地的道德意识,构成“人地”道德共同体,树立生态价值观,发展土地生态文明。若将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贯彻于城乡统筹规划过程中,将有助于完善规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空间。在道教生态思想指导下的城乡统筹规划,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传统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将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相融合,使生态景观、文化娱乐和生活居住等公共空间功能有机结合,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与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