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情” ③苍凉悲壮之景,渲染可哀可悲之情;世事、身境更可知人论世。杜甫当时的心境怎样?自由朗读三、四联找一找,说一说。(投影片6): “作客”→一悲他乡作客; “常作客”→二悲长久作客; “万里”→三悲远方作客; “悲秋”→四悲萧瑟秋天; “繁霜鬓”、“百年”→五悲年已暮齿; “多病”→六悲身患疾病; “独登台”→七悲孤独无依; “潦倒”→八悲穷困潦倒。 ④处于如此处境中的诗人让人同情,然而此时此刻的诗人在考虑什么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时世的艰难、国家的混乱(结合注释对“艰难”的理解)。表现出一位忧国忧民,穷亦兼济天下的诗人形象。 4.悟“法” ⑤一、二联与三、四联之间是什么关系? (投影片7): 借景抒情(以哀景写悲情) 三、合作探究——“温故” 作为七律之冠,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请朗读体会。(投影片8): 沉郁:指思想情感的丰富、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和节奏上的铿锵跌宕。 《登高》中诗人把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其实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他的一生,请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的杜诗。 杜甫的《望岳》 背景简介: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 朗读讨论:这也是一首登高诗(登临泰山),诗中写景的诗句是哪些?写了泰山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投影片9): 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最后两句表达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小结过渡: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然而安史之乱后,杜甫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备尝艰辛,伟大的抱负难以实现,使他那忧国忧民的心更加深沉,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的《春望》 背景简介:唐肃宗至德元载(757)三月(45岁) 朗读讨论:诗人为何“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投影片10): 因为“愁”: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背景简介:上元二年(761)八月(49岁) 朗读讨论: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处境如何?面对这样的处境,诗人是如何思考的? (投影片11): 处境艰苦——屋破漏雨、布衾似铁,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诗人此时却由他本身的痛苦虑及“天下寒士”的痛苦,渴求变革现状。 回首《登高》 简介背景:大历二年(767)(55岁) 小结:我们通过对四首杜甫诗的欣赏,感受到杜甫一生坎坷,不同的人生阶段情感有所变化,然而其核心的情感是忧国忧民。(板书:一路风雨一路情) 四、诵读回顾——“感悟”
1.背诵《登高》,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说说你的课堂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