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一路风雨一路情(3)

时间:2021-05-10 10:41 点击:
2.课堂寄语:(投影片12) 杜甫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

  2.课堂寄语:(投影片12)

  杜甫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

  ——余秋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研习杜甫的《登高》,体味情景交融的手法,并且回顾初中所学的三首杜诗,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身世浮沉,从而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诗风,课堂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定位准

  上好一节课,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文本,才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登高》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方向: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沉郁顿挫的诗风。在重难点的突破中,注意问题的引领,把大问题小化细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

  二、教法运用恰当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教学法,围绕目标,通过朗诵、讨论,教师讲析和点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诗歌鉴赏的知识,也初步培养了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

  1.诵读是贯穿课堂的主线

  通过学生、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配乐朗诵等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比较后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进入诗歌的情境。

  2.对话是结构课堂的主旋律

  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由于开头较好,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平等对话,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具体情境表现在目标得当,同时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品景、明情、悟法,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可谓纲举目张。课堂讨论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本节课的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体会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本诗的关键。但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初中所学三首诗帮助学生温故知新,通过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呈现其一生的风雨历程,在情感变化中体会其不变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学法指导有效

  魏书生说过,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制造坡度,让学生自己来爬。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本节课不仅从诵读、意象、知人论世等方面运用教法,还注意让学生进行感悟,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诗歌,掌握了品读的技巧,还适度向写作迁移拓展。

  不可不说的是,板书是本节课又一亮点:呈现教学重难点,展现杜甫大致人生经历,看其“一路风雨一路情”。

  当然本节课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文本解读的深度仍要挖掘,学生调度应更自主,诗歌品读能力仍需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224400)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