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以总结,影响园林形式的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精神家园
由于人有许多目标,还有生老病死等问题,因此带来了精神困厄,如何从中解脱或者减低程度,这就需要宗教或文化来构筑精神家园,以滋养心灵,苏州私家园林就可看作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园主大都从官场退下来,有的和陶渊明一样,倦怠了官场,有自动退出之意,如清乾隆时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倦游归来”修筑了网师园,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写道:“盖其筑园之初心,即藉以避大官之舆从也。”宋宗元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园名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湖中渔翁,换取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较多的是官场失败者把园林作为疗伤之所。如沧浪亭主人苏舜钦,因获罪罢官,旅居苏州,营建沧浪亭。拙政园主人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还乡造园隐居。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因营私肥己被解职后返乡。艺圃主人文震孟因反对魏忠贤独揽大权,被削职为民,隐居于内。其中王献臣受到的侮辱最大,史书记载他曾受东厂两次诬陷,一次还被拘禁监狱,受杖三十。这类人带着强烈的情绪由入世无奈转为出世,受伤的心灵亟须修养抚慰,于是园林的花草树木、山石水池、亭台楼榭、题额字画以及小品铺地布置等都成为他们的寄情之所,重蹈当年王维之辙,效辋川别业之法,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的园主笃信宗教,如留园主人徐泰时和儿子都醉心佛教,园中布置有“伫云庵”、“亦不二亭”、“静中观”、“闻木樨香轩”等研习佛理的景点,其子徐溶更是将西园舍作佛寺。他们像王维一样,以居士的身份在园林中寻找着精神归宿。
私家园林与园主的人生仕途起伏纠结在一起,自觉不自觉地信奉宗教,便决定了园林的精神属性,园林必定是情感的产物,所以,园林的实用功能是表面的,精神属性是本质的。寄情园林、寓意布置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解析,进而可以看出里面有一条循着人生走向终点的脉络。
1.自励慰藉
园主因仕途、人生波折引起内心失衡,为了恢复内心平静,采用古人的惯常手法,自励慰藉。具体有比德、附比、标榜、宣泄等方式,园林形象地记录了园主的这种内心世界表达。
比德:以事物附比人的德行,借物励志,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园林中常用梅花象征文人不畏坎坷、荷花象征洁身自好、流水象征智慧、山象征仁爱等,以此表白心曲。如拙政园待霜亭,额名取自唐韦应物诗句:“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亭周围多种吴县洞庭山橘树,这种橘树果实小而皮薄,霜降后开始变红,以“待霜”名亭,附比橘之特征,寓意凌寒坚贞,不怕摧折的文人骨气。拙政园留听阁,名取自唐朝诗人李商隐诗句:“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池中残荷象征园主的坚贞精神。荷叶是藕的水面可见部分,藕才是生命本体,残败荷叶只是表面现象,只要本体不死,来年必然新枝嫩叶焕然一新,以此激励对未来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中的一草一木非比寻常,皆被赋予了人文意义。
附比:还有一种自励通过附比圣贤高人、自我标榜来完成。留园五峰仙馆,庭院内堆有一数峰耸立的假山,象征庐山五老峰;庭院以石板铺地,象征山的余脉;馆后有清泉,加强山的意象。五峰仙馆名借李白《望庐山五老峰》诗之意:“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馆名暗喻园主隐遁山林,不为官宦的心态。堂内作对联以自励:
“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
借他乡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厅内楹联又写道: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五峰仙馆布置,园主借《望庐山五老峰》诗意,自比李白。
此类附比、标榜俯拾皆是,如耦园的“织帘老屋”附比南齐隐士沈驎士之“少时织帘,后辞官隐居”;留园“濠濮亭”附比庄子在濠水濮水隐居;留园“东山丝竹”附比东晋谢安隐居会稽山。园主通过这类附比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标榜:标榜性布置也不少,留园“恰杭”题名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诗句意,标榜清高。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借苏东坡词句:“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轩内仅布置两只石凳象征清风和明月,借此标榜自己孤高傲世,无人可与之为伍,借此自持尊严,独守空寂。
以上看来像是文字游戏,却真实反映出园主对自身存在价值肯定的渴求,通过比德、附比、标榜把自己装扮成一名“光荣的失败者”,抵消仕途失败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精神慰藉的作用。
宣泄:园主们通过比德、附比、标榜稳住了失落心理的阵脚,为远离官场、闲居市井找到了一个体面的理由——隐居。然而,对于像拙政园主人王献臣这样受过奇耻大辱的人来说,比德、附比、标榜还难消胸中怨气,需要另外一些宣泄情绪的途径,于是采用自我解嘲、借物讽时的方法,借题名、花木尽情宣泄。拙政园名“拙政”,以自嘲不善为官之道,只好躬耕田亩,行孝,友兄弟。他在园中遍植荷花,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把官场比喻为污秽不堪的泥潭,将所有的官僚通骂一遍,同时把自己比喻为远离污秽、亭亭玉立、一尘不染的莲花。他还在水池边建造主厅堂,名“远香堂”,借周敦颐《爱莲说》文中“香远益清”意,标榜自己不向权贵妥协的精神,实在是非如此不足以宣泄胸中恶气。
沧浪亭的主人苏舜钦,即北宋仁宗宰相杜衍的女婿,由于屡次上书议论时政,倾向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最终被保守派罢官,带着一股怨气到苏州,出四万贯钱买下五代广陵王钱元僚的旧池馆,以“沧浪亭”命名,自号“沧浪翁”,日日“向沧浪深处,尘缨濯罢,更飞觞醉”,方觉“迹与豺狼远”。同样是采取扬己抑彼来宣泄情绪。
艺圃园主是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明天启元年(1621年)考中状元,时已50岁。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为天启、崇祯两帝讲课,态度严正,为人刚直。由于抵触魏忠贤及其遗党,终于被排挤削职,回乡后第二年便抑郁而亡。此园原名“醉颖堂”,易手文震孟后,改名“药圃”。“药”有双关语意,第一层意思指香草,另一层意思暗含“医病”的意思,宣泄自己对朝廷政治不健康的强烈不满。
2.情调
不少苏州园林主人曾为官僚,拙政园主人王献臣,为明弘治进士,历任御史、巡抚等职。沧浪亭主人苏舜钦,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留园主人徐泰时为嘉靖年间太仆寺卿。网师园主人宋宗元为乾隆光禄寺少卿。退思园主人任兰生任清代凤(阳)、颖(川)、六(安)、泗(州)兵备道。耦园主人为清末安徽巡抚沈秉成。可见,园林主要是由文人出身的退休官僚经营,他们脱不了官僚习气,虽打着隐居旗号,却少不了迎来送往的应酬,所以要有与身份匹配的排场。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林泉耆宿之馆、耦园的载酒堂等布置华丽,家具规格高且做工考究,体现了园主的官僚身份。因为是读书人出身,园林布置和设计讲究文人情调,题名、碑碣、装修、布置无不体现文化内涵和文人趣味。气派豪华和文人雅趣两者结合,构成了亦官亦文的士人情调。
3.回家
人生的终极限制是年龄,不管是仕途得意者还是人生落魄者,最终面对死亡问题时,都会寻找最后一站作为告别生命的落脚点,然后在生命的最后站点中留下自己对人生的终极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拷问。园林布置忠实记录了园主们对“回家”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