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性平等 “紫色”最后还出现在阿尔伯特送给茜莉一只紫色青蛙这个情节。在身体上获得独立、离开阿尔伯特的茜莉不仅没有因无法生存再回到丈夫身边,反而成立了自己的裤业公司,在经济上也获得了独立。事实让阿尔伯特明白,茜莉并非要依赖他才能够生存,或者说女性在男性缺失的条件下仍然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阿尔伯特意识到自己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对茜莉的伤害,为了表示歉意与祝福,他制作了一只紫色的青蛙送给了茜莉。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情节却表明了茜莉不仅获得了自我的解放,也获得了先生的认可,象征着男人最终承认了男人和女人的平等关系。 在这一情节之后,我们也看到了茜莉与阿尔伯特之间关系的变化——茜莉在经济上不再依附别人,阿尔伯特也乐意去做收集贝壳、针线活这样的小事,他们平等地交谈,阿尔伯特也学会了倾听,最终与茜莉成为真正的朋友。导演史蒂文用特写的镜头突出了象征两性平等的紫色青蛙,表明了黑人两性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调和的,只要黑人男性和女性之间能够恢复彼此的尊重与信任。 三、“紫色”与沃克的女性主义思想 影片《紫色》中,特写的“紫色”镜头最少出现了五次,包括衣服、小野花、裤子、房间和紫色青蛙,这些看似随意的东西却是导演史蒂文根据小说精心挑选的——当茜莉(代表所有深受压迫的黑人女性)在苦难中挣扎、逆来顺受的时候,她对紫色衣服的渴望是一种奢望;当茜莉发现肆意绽放的野花也可以是紫色的时候,她开始觉醒;当茜莉获得自由之后,她对紫色也拥有了主宰的权利,制作紫色的裤子、漆成紫色的房间;拥有尊严之后的茜莉,最后还获得了象征男权代表的阿尔伯特的尊重。这几个情节都围绕“紫色”这个中心,反映了作者沃克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紫色就是高贵与权力的象征,在你仰视它崇拜它的时候它就高高在上地主宰着你,只有经过努力的抗争才能够发现,没有一种权利是天生掌握在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手里的,比如平等,比如自由和幸福,谁都可以拥有! 沃克在影片中借茜莉的经历告诉我们,黑人女性与男性真正的平等不是靠男性恩赐的,而是需要女性意识到这种平等并通过不懈的抗争才能得到的。沃克通过茜莉的形象张扬了女性意识,反映了黑人女性独立自主的能力。沃克认为黑人女性要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处境就必须要唤醒这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寻找自我、解放思想和相互支持,彼此关心。[3]茜莉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时候她不自觉地认可了自己是属于阿尔伯特的,因而自然默默地承受着丈夫的虐待。所以女性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拥有完整的自我,然后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与平等相待。 《紫色》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经典的黑人题材与女性主义的电影。史蒂文运用紫颜色作为基调,通过深刻的剧情歌颂了绵长的爱、坚持、尊严能够在遭受痛苦与压迫之后仍然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艾丽丝·沃克.紫色[M].杨敬仁,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2]论《紫色》中“紫色”的反原形象征意义[J].山花,2009(10). [3]谢南斗,主编.20世纪西方文学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作者简介]黄雪莹(1974—),女,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