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习课要达到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深化知识,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类、综合、转化、辨别,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聚零规整、条分理析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准确,从而提高应用能力。好的复习课的课堂会让学生一直处在感受数学激情的状态。因此研究开发优秀的复习课课堂的模式相当重要。 关键词:有效;知识点;课堂 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复习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复习课又是最难上的一种课,难就难在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成为我们上复习课的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用题目来带出知识点,用知识点来扩散题型,使整堂课始终在激情的碰撞中。下面我来谈谈复习课的一种模式: 1简单题目,自然引题 复习课不是单纯的复习知识点,而是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回顾知识点又很必要,要简单而又有效。那么通过题目的给出直接切入,简单,自然,在一堂集合概念的复习课,我就直接给出这么一个问题: 判断下列全体能否构成集合,若能,请表示出来。 (1)高一(1)班的高个子;(2)不大于8的正偶数;(3)一次函数y=x+2图像上的点。 既简单又明了,干脆利落地引出了课题,同时一开始就让全班同学参与,而且很正确地得到了答案,加上老师的表扬,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对于新课而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主要的,而对复习课而言让学生尽早地进入内容却是主要的,以题目入手能很快地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尽早进入状态。 2顺题而下,提点回顾 简单的题目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哪怕是基础再差的学生也会被简单的题目吸引。复习毕竟要落实概念,引出课题就得顺题而下,在解决题目的同时带上知识点的回顾,让枯燥的知识点显得更为的耀眼。 比如我去探讨上述第二个集合,不大于8的正偶数。它是一个集合,那么就让学生去把它表示出来。很快学生就能得到答案:A=2,4,6,8(可以请学生起来回答)表扬学生的同时,我们教师追问:这种表示方法叫什么?学生齐声给出答案:列举法。紧接着我们可以强调列举法就是把集合里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这样就复习了表示方法。当然围绕该问题,我们可以继续创设情境去引出更多的知识点,如对学生的做的反馈,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引出集合元素无序性的机会。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另一种形式8,6,2,4(目的是通过与前面的2,4,6,8集合的比较来得出集合元素)。从题目中回忆概念和性质,效果不言而喻。当然不能完全给出所有的知识点,要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而不是老师很突兀地给出。 3围绕问题,推波助澜 一开始为了引题而给出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有必要给它进行包装,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我们在研究不同的问题,但其实在最初的问题的背景下,有思维的起点,那必将有思考的过程,有过程总是会有解决问题的希望,有希望就一定会有信心。因此要在复习课中让学生锻炼、提高这种能力,当然也需要老师在备课环节,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要十分到位。比如我在一次复习解三角形的问题时,就有了以下的思考: 问题1: 在△ABC中,A=60°,B=45°,b=,求a: 一开始这问题非常的简单,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能马上解决,我们也在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落实。在这基础上我又进行变形,就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解三角形问题的认识: 变式1,在△ABC中,a=,B=45°,b=,求A 此时就可以引出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了。 变式2,在△ABC中,a=,B=45°,b=?,求A 思考:若有两个解,求b的取值范围。
题型一直在变,可总没有脱离一开始的题目,让学生总有去探讨的动力。虽然会有难度,但会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