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马斯·哈代所著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刚一面世,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口诛笔伐便纷沓而至。这些抨击将矛头更多地指向了这部小说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在他们眼中苔丝这样一个行为举止与当时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女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被视为纯洁的女人。然而,哈代却坚信,这个副标题是“作为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女主角的品格所下的评判”。本文结合对原著作者哈代的悲剧情结的解析,从性格、象征、宿命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英文电影《苔丝》中所体现出的悲剧节奏。 [关键词]《苔丝》;悲剧;象征;宿命 1891年,举世闻名的英国文学家托马斯·哈代所著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刚一面世,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口诛笔伐便纷沓而至。这些抨击将矛头更多地指向了这部小说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在他们眼中苔丝这样一个行为举止与当时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女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被视为纯洁的女人。然而,哈代却坚信,这个副标题是“作为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女主角的品格所下的评判”①。 1979年,这部曾经饱受争议的小说由被称为“罪恶大师”的罗曼·波兰斯基改编成电影上映。不可否认,贯穿整部影片的阴暗、冰冷、凄凉的基调,近乎完美地艺术地再现了女主人公苔丝的凄美的爱情悲剧。1998年,导演伊恩·夏普大胆挑战经典,再次把《苔丝》搬上大银幕,以现代人的视角,重现审视、评判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道德观、爱情观和婚姻观等。苔丝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得到了新的诠释。 一、悲剧的美学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从美学角度来说,悲剧艺术的作用在于使观众产生怜悯、恐惧和对这些情感的“净化”。诚然,后来的诸多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无论学者们的分歧有多大,但对于怜悯和恐惧是悲剧对理想的观众所产生的理想效果上,大家基本认同。②事实上,面对悲剧,读者或观众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怜悯与恐惧,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人类在某种神秘而强大的异己力量下,是如此的渺小和微弱,根本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忍受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 谈及悲剧中的主人公,或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古典悲剧中那些源自神话、传说和历史上伟大人物形象,例如他们那波澜壮阔的情感、慷慨激昂的雄辩、赴汤蹈火的壮举。然而,以笔者之拙见,当我们谈论悲剧人物时,不能囿于上述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大人物”,还应该把关注投向那些生活中的普通人。众所周知,早在18世纪初,世界著名的美学家狄德罗和拉辛就凭借他们不容置疑的雄辩在悲剧文学的殿堂上为普通人争得了一席之地。此外,著名的当代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也在“普通人的悲剧”一文中着重阐述了普通人作为悲剧主人公的必然性及其艺术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苔丝》恰恰是一个普通人的悲剧。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才更容易被更多的普通观众所接受和认可,并产生或多或少的情感共鸣与心灵震撼。 二、《苔丝》中的悲剧节奏 作为哈代笔下最杰出的悲剧小说之一,《苔丝》中的悲剧色彩和情怀可谓无处不在。女主人公苔丝历经磨难、命运多舛。在她短暂而悲苦的一生中,心地善良的苔丝一直向往纯真而美好的爱情,她苦苦寻觅,却屡遭不幸。先是被所谓的亲戚亚雷诱奸,而后孩子夭折,接着又被爱人安吉尔遗弃,最终因奋力抗争、杀死亚雷而被处以绞刑。纯洁的苔丝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如泣如诉地谱写了一曲爱情挽歌。 (一)性格导致的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事实上,苔丝悲剧的人生与其自身性格弱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初,在“认亲”问题上,虽然表面上看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加之父母的爱慕虚荣。但实际上,如果苔丝心中没有些许想要攀附名门望族的虚荣之心,又怎么会在看似极不情愿的状态下,还是“屈从”地踏上“认亲”之路?同样,关于苔丝是否真的是被亚雷“诱奸”的问题上,读者们、观众们也是争议颇多。一方面,苔丝身上有着明显的性格弱点,譬如柔弱、被动、优柔寡断;另一方面,苔丝的性格中又充满了诸多矛盾。因为柔弱、被动,她失身于恶少亚雷。因为优柔寡断,婚前她既不敢将不堪回首的往事当面告诉爱人安吉尔,又不愿欺瞒他,最终选择了把坦白信从地上的门缝塞进,结果却碰巧塞进了地毯下。同时,苔丝的性格也是复杂的、矛盾的。她在勇敢追求纯美爱情的同时,也屈服于当时社会所谓的“道德标准”,认为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不洁的女人。正是基于此,在遇到自己心爱之人——安吉尔时,苔丝犹犹豫豫,总是认为自己配不上“完美”的安吉尔,这也是她为何推迟到新婚前夜才把“坦白信”从门缝塞进去的原因。最终,一直温顺怯弱的苔丝在绝望时刻举起了复仇的利刃,杀死了恶魔亚雷,这同样是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