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使国家和人民得到了解放,但是那些为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老兵们在革命胜利后去了哪里?又过的怎样?本文将以严歌苓的短篇小说《老人鱼》为例从革命后老兵的生活状况来分析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在国家社会层面,家庭个人层面等所留下的惨痛的后遗症。 【关键字】《老人鱼》;老兵;革命“后遗症” “在政治运动中,人与人长久以来建立的关系受到严峻考验。一夜间,人可以由陌生变成熟悉。外公忽地从‘老英雄’,一下子变成为‘老白匪’。对于这种戏剧化的转变,穗子多年后回首前事,只觉像一场怪异的梦。”(p23)严歌苓用这样一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在革命年代有这样一群“老英雄”,他们怀着崇高的品质、集体意识、国家和民族的使命等观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在革命之后的一场政治运动中,一夜之间,他们变成了“老白匪”。我们的国家得救了,我们的人民解放了,为我们牺牲的那些兵,他们在哪里,他们过得怎么样?似乎有好多人都忘记了再去问问…… 《老人鱼》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很简单。小说告诉我们:“早在五十年代,政府出面撮合了一些老兵的婚配,把守寡多年的外婆配给了外公。被穗子称为外公的老头,血缘上同她毫无关系。”(p16)“外公是一个个子不高但身材精干的六十岁老头,迈着微瘸的雄赳赳步伐,头不断地摇,信不过你或干脆否定你。胸口上别了十多枚功勋章。所有军功章把老头儿的衣服坠垮了,两片前襟左面比右面稍长些。那些军功章大多色泽乌晦,难以辨识,阿姨们读懂的有:‘淮海战役’、‘渡江胜利’、‘抗美援朝’等等。”(p3)后来外婆去世后,有人来调查外公,之后便说外公的勋章都是假的。邻居们由此骂开了,外公之前的所有福利也都没有了。再后来,“穗子长大些了,感觉外公是一个奇特的古怪老头,不再愿意跟着外公了,自己去了父母那边,从此,外公一个人生活,不久他的了骨癌。”(p24)在外公去世前,他给穗子写了一封信:说他病了,但不是很严重。不过,请求穗子寄些钱给他买个止痛药。可惜当时穗子也没什么钱,她便只在信封里夹了两张十元票。不多久,听母亲说,外公故去了。老人没有一个亲人,他的亲属栏只填了一个人名字,当然是穗子。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看似是在写祖孙之间的亲情,但是故事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革命之后,老兵们惨淡的生活。我长吁短叹,觉得心里别扭的慌。即使这不是作者的初衷,也能算是一种文字能量吧。因为这些文字在书写祖孙之情外,还铿锵有力的告诉我们:革命没完,它还有很严重的后遗症。 什么是革命?革命在多大程度上对人类带来了解放?对于20世纪初期至中期那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来说,用血泪混合而成的革命是追求真理与获得解放最坚实的途径,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当时中国人走向美好未来的最佳方式。那时的革命对于处在水深火热,几乎无路可走的中国广大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关于自由与解放的美好未来的最有力的承诺。因此,人们乐于为此牺牲自己,奉献自己。这也是众多无辜百姓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最根本动力。
可是革胜利之后摆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这样一个事实:革命似乎没有像它之前即将来临那会儿那样神奇,那样让人充满期待,反倒让许多蜂拥之至参与革命的人明白了革命不是灵丹妙药,它只不过是一个暴风骤雨的过程,过去也就过去了,而后便是历史的惰性,它常常会以久远以来的惯性继续向前延伸发展,不可抗拒。而这注定是革命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的,甚至根深蒂固到仅仅依靠革命几乎无法消除。因此,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望那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时,摆在我们眼前的是:那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使千千万万苦大仇深的中国人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空前的解放,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以往的任何社会变革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革命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任其声势再浩大也并没有撼动许多传统的基石,也无法撼动,它必将需要一场甚至是好多场更深刻,更广泛的革命来继续治疗这场革命所留下的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