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如是(1618一1664),人称河东君,浙江嘉兴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1,也是著名的才女诗人。她的作品主要收录在《戊寅草》、《湖上草》、《柳如是尺牍》和《东山 酬和集》中,虽然为数不多,但历代评论家予其很高的赞誉,其诗歌博采众长,沉雄清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拟重点探讨柳如是诗歌独特的意境。 【关键词】柳如是;诗歌;意境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2。关于境界,唐末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讲“思与境协”;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中评 陶诗说:“境与意会”;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讲“心中目中”互相融浃,情景“妙合无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是情随境生,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二是移情入境,即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 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亦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即除了诗人之情以外,物也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意境之所以能够作为柳如是诗词的审美特质之一,是因为意境之中有着柳如是的主观思想成分3。好的诗词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例如精于写菊花的陶渊明,其笔下的菊花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致 一提到菊花就联想到陶渊明,一提到陶渊明就想起菊花,陶和菊已经融为了一体。由于柳如是有着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因而其诗词有着独特的意境。我们试看她的《春日我闻室 赋》一诗: 栽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账容颜独自看。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4 沦落十年以后,柳如是于崇祯十四年嫁给了一代名士钱谦益。当时她二十四岁,钱五十九岁,其结合的主要是因钱对她的尊重。而钱为了表达对柳如是的爱意,特意为柳建筑了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 ——“我闻室”,令柳如是十分感动。可在柳如是这首回赠诗中,却充满一股悲凉的意境。尽管她割断了“八千丝烦恼”有了归宿,但因为她与钱谦益尚未正式结婚,柳如是仍无安心的归宿,心情颇为 复杂。诗人想到自己以前过的漂泊不定受人唾弃的的“柳花”生活,认为自己向来都与“烟月”般的爱情无缘,就算看到明亮宽敞的“画堂”、繁华美丽的“翠账”、富丽堂皇的“兰桂室”也始终高兴 不起来。此诗写出了她自己飘泊无定之感慨和乐妓难得归宿的忧虑意境。这仅仅是个“归宿”,并无多少“闺房之娱”。外表的完整无法替代实际的爱情。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此时的柳如是并非 枉自菲薄地沉缅于短暂、虚妄的欢乐得意之中,从中也可见诗人她有自己独立的追求和尊严。“中国古代诗歌不追求对客观物境逼真的模仿,而是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 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56。 乐妓的身份决定了柳如是独特的创作视角,进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意境。封建社会的女性处处受到父系文化的压抑、排斥。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虽然有机会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可是她们之中 大多数的人生角色本质上同普通妇女并无多少区别。偶尔有个别女子因为环境特殊,写出了压倒须眉的作品,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正统伦理观念的包袱。女作者们在封闭的生活状态中很少有机会与外界 交往,她们主要是“顺应自己谋求心理平衡的情感需要而从事文学创作的”7。大多数女子缺乏政治头脑和深遂的思想,她们在表现生活时具有明显的单纯性和朴素性。柳如是和其她女性一样受着封建文 化的限制、束缚。但是,作为乐妓,她与同时代人的横向联系是非同一般的。她不必受制于礼教闺范的束缚,她活动的范围较开阔,可以广结社会名流而不受世俗的限制和非议,其诗作的社会生活内容
更为广阔。除此之外,加上柳如是内心豪迈而有激情,诗作富有想象力,显现出更加与众不同的意境。如《赠友人》一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