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平凹新著《带灯》第一次以女性为主要叙述对象,讲述乡镇女干部“带灯”在处理基层社会问题中的坚守与抗争,反映了中国基层社会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弊端。虽然最终带灯的坚守与抗争均以失败告终,但那一片萤火虫般微弱的光芒依然宣示着社会中积极向上的因素,在人们心中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正能量。 【关键词】带灯;乡镇干部;基层社会;萤火虫 继《秦腔》、《古炉》之后,《带灯》是贾平凹最新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不同以往的是,《带灯》中贾平凹第一次以中国女性为中心展开叙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带灯”的乡镇女干部,她是秦岭大山深处樱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主任,主要负责处理乡村所有的纠纷和上访事件,她所处的环境正是基层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每天面对的都是农民的鸡毛蒜皮和纠缠麻烦。贾平凹借“带灯”之口把中国基层生活中的社会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形形色色,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是井井有条,将中国乡镇以及农村的诸多问题、矛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所以评论家潘凯雄认为:“这是贾平凹长篇小说中惟一一部对当下现实不仅直面而且充满关切的作品。贾氏过往的长篇小说中固然有现实的因素,但像《带灯》这样充满了如此现实关切的则惟此所独占。”[1] 《带灯》把视角瞄准中国社会的基层,主要关注的是一群基数庞大却容易被人忽略的角色。农村的琐事让人心烦又让人同情,带灯在矛盾中完成着自己乡镇干部的职责,她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还要听从上级领导的指示。带灯在现实中无处可逃的时候,把精神理想寄托放在了远方的情感想象之中,远方的同乡作家元天亮成了她在浊世中的精神寄托。 贾平凹在小说后记中回忆自己为创作这部作品而深入基层生活的情景时说:“深入了乡镇政府,知道着那里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者的精神状态。我的心情很不好。既然不能女娲补天,那也得杞人忧天么,或者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吧。”[2](p358)贾平凹笔下的樱镇完整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小到婆媳吵架,大到群体上访、干部作风等问题,都让“带灯”处于漩涡的中心。后来,一个大型化工厂的引进给樱镇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在即将面临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上,从书记到平民以及各色人等,都渐渐进入了一种癫狂状态。贾平凹借带灯在樱镇的亲历亲为,真实地刻画出中国基层生活的艰辛与困境。他借“带灯”之口把中国基层生活中的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它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
《带灯》首次以女性为主角,众多男性人物都是为了“带灯”而设置,这与他以前长篇小说中的人物设定有极大的反差。贾平凹之所以能够把“带灯”写得如此丰满、成功,是因为素材即来源于他身边的一位“综治办”的女干部。贾平凹在《带灯》的后记中写道:“(她)每天都给我发信,每次信都是几百字或上千字,说她的工作和生活,说她的追求和向往……她还定期给我寄东西,比如五味子果、鲜茵陈、核桃、蜂蜜,还有一包又一包乡政府下发给村寨的文件、通知、报表、工作规划、上访材料、救灾名册、领导讲稿,有一次可能是疏忽了吧,文件里还夹了一份她因工作失误而写的检查草稿。”[3](p357)这位乡镇干部滔滔不绝地倾诉着,而贾平凹则在一旁安静地倾听,正是这样的结识,让他了解了别样的生活和工作,也让他开始关心起个深山地区的天气预报。奇特的缘分让贾平凹再次提笔,写下了《带灯》这部特色鲜明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