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笔下的带灯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她一心想为农民办事,但有时气急了也会对农民恶语相向,但善良的本性又使她不愿伤害他们。带灯爱思考,喜欢读书,她最崇拜爱慕的人物是元天亮,这个从家乡走出去的省委干部和著名作家成了她灵魂的指引者和思想的倾诉者。虽然从头到尾元天亮始终没有出现,但书中每隔十页左右便有一封带灯写给元天亮的信,这些信与其他章节风格迥异,如散文般优美,像诗歌一样空灵。带灯只有在给元天亮写信时,才能够充分表露心迹,娓娓倾诉,思绪飞扬。然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带灯的结局并不美好,她在制止一起村民的恶性暴力事件中头部受伤。镇政府领导为了保全自己的乌沙,竟然让带灯和她的下属竹子承担下全部责任,并撤销了她的职务。或许因脑震荡所致,或许因精神上受了刺激,带灯患上了夜游症。 小说在结尾处再次写到了萤火虫,不是一只两只,也不是十只八只,而是蔚为壮观的“萤火虫阵”,它们“越来越多,全落在带灯的头上,肩上,衣服上。竹子看着,带灯如佛一样,全身都放了晕光。”[4](p352)正如小说封皮上几行字所写的那样,“一个在暗夜里自我燃烧的小虫,一场清水静流的爱恋,一次螳臂挡车的抗争,一颗在浊世索求光明的灵魂。”带灯的名字即包含了这样的隐喻,小说中带灯原名叫萤,但她不喜欢“腐草为萤”的典故,于是自己改名带灯,成为“一只在暗夜里自我燃烧的小虫”,“一颗在浊世索求光明的灵魂”。 带灯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突出、鲜明,之所以显得亭亭玉立、卓尔不群,主要是因为她与一般的乡镇干部有很大的区别和差异,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真善美,而不是官场上的假恶丑。在当下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贪污腐败成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而带灯则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个。虽然最终带灯的坚守与抗争均以失败告终,但那一片萤火虫般的微弱的光芒依然宣示着社会中积极向上的因素,在人们心中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正能量。 在这个人物身上,贾平凹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她这个灯是自带的,而不是别人给她的光亮。带灯就是在黑夜中带了一盏光线微弱的灯,拼命地燃烧和照亮,却命里注定地终归尘土。作品最后带灯心理受到伤害,脑子也有些问题的时候,我写了一大片萤火虫,写到这的时候我想,在当今社会,每个人如果都像这个萤火虫一样,靠着自己一点点光亮还可以照亮好多人。” 尽管中国基层社会中贪污腐败、无所作为之风到处蔓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依然有一大批像带灯一样的官员在努力地保护着自己的坚守,在为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不懈努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批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才可以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依然保持着较好、较快的发展。也许,他们的力量微乎其微,他们的坚守和抗争犹如萤火虫的光芒那样微弱,但却始终存在着,永远不容忽视。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良心。 在《带灯》这部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小生物,一种是困扰着全镇百姓虱子,另一种就是散发着微弱光芒的萤火虫。如果说虱子代表的是社会丑陋、肮脏一面的话,那么萤火虫多少可以在一片小天地里传递着微弱的光芒,使茫茫黑夜不至于铺天盖地掩埋所有的美好。 【参考文献】 [1]潘凯雄.怎样才能活得尊严和自在——评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N].中国青年报,2013-04-09(10). [2][3][4][5]贾平凹.带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