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质思考,不可抗拒的命运 老舍揭示了祥子必然性的悲剧命运,突显出作者对于祥子命运的本质思考,从而理性挖掘造成祥子命运的根源。小说中,老舍一再提到“辙儿”,起初祥子还没有进入到车夫门道,自强自爱,老舍称他为“辙儿”,后来祥子自甘堕落,老舍说他成为了一个确确实实的“辙儿”,这其中就暗含了祥子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可抗拒[4]。当我们真正深入到作品之中,也会对这种悲情含义给予肯定,同时体会到一种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一定意义上来说,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处于理智清醒状态下所刻意创造的难堪、盲目且相当糊涂的一个底层人民的奋斗过程。也就是说,作者事先已经做好定论,故意让笔下的人物展现出一副不理智的状态。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作者占据悲剧创作的思想意识,站在悲剧人物的立场打造人物,也有着厚实的人物塑造经验与创作经验。由祥子的婚恋与买卖车的过程来考察与祥子同处于一个社会阶层的生存态势与这个时代下人的命运情状,这种从人性方面与社会方面挖掘悲剧价值的艺术水准令人赞叹。祥子的命运悲剧从生命哲学的层面来看,我们设身处地的站位于祥子一边,根据他的命运遭际窥测祥子本身的性格特征,这样体会,作品的悲剧意味则更为浓烈与深刻。从祥子的表面生活中获得的发现是一种感性思考,这些感性对祥子悲剧性格的塑造非常重要,我们在深度探析祥子命运的同时,不能脱离如此有血有肉的具体存在而进行空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善于利用理性思维,深入认识作品中作者在创作时所运用的修辞技艺、艺术策略与表现手法,将会帮助我们更本质地理解祥子悲剧命运的深邃含义。 祥子是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形象之一,凝聚了个性与共性,是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缩影,借助祥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旧社会中底层人们的辛酸、窘迫与悲楚,他的悲剧其实也是时代与民族的悲剧,《骆驼祥子》的悲剧内涵始终震撼人心。 参考文献 [1]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二)〔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32(04):109-113. [2]刘树元.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析(现代文学分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4(07):83-85. [3]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J],2010,17(02):137-139.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05):25-254.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