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均以“杀父娶母”这一伦理禁忌作为叙事的基点,但是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处理、主题设置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图从预言承受者的形象、作家对预言实现过程的处理手段,以及作品设置伦理预言的意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相同禁忌下作家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海边的卡夫卡伦理禁忌比较 在古希腊伟大的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中,具备人的理性与智慧的俄狄浦斯与以神谕形式出现的命运相抗争,却在无意识中将“杀父娶母”的预言一一实现。他对伦理禁忌的主动逃避反而使他陷入了更深的对于命运的被动与无助中,最终以金别针刺瞎双目流放异国以赎罪。而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中,十五岁的田村卡夫卡少年同样遭受来自父亲的诅咒:“你迟早要用那双手杀死父亲,迟早要同母亲交合。”①文本中人物对话亦明确涉及了俄狄浦斯其人其事,向读者揭示出小说的这一主题。而这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杀父娶母”这一人类社会最大的伦理禁忌。 一.哲学家与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预言的践行者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墙上刻有阿波罗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俄狄浦斯完美地回答了斯芬克斯提出的问题,指出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多时最软弱的动物正是人。这说明他具有人的理性与智慧,并且已经就人这一存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而卡夫卡少年的母亲在他四岁时就带着他的姐姐离家远去,他的命运第一次被损毁,对于自身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与否定。他发出疑问:“为什么她不爱我呢?难道我连被母亲爱的资格都没有吗?”被母亲抛弃的认识从此深深根植在卡夫卡少年的意识中,“我知道这件事日后必定给自己带来深刻的决定性影响”,“再想方设法都不能复原”。②可以说,虽然同为乱伦预言的承担者,俄狄浦斯与卡夫卡少年的成长历程与个人情感状况却是截然不同的。俄狄浦斯虽然被父母抛弃,但由于当时他还只是婴儿,对这一痛苦的经历尚未形成记忆。而后来他的养母实际上完美扮演了母亲这一角色,填补了他原本的情感缺位,使他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人格也因此完善,自身才能得到挖掘和发展。而卡夫卡少年自母亲离家时起,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坚定而偏执的个人意识:即自己是被抛弃的那一个,自己没有被爱的资格。他的目标,也因此定格在“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上。而来自父亲的诅咒则彻底击溃了他,使他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感到无所适从。杀父娶母的预言已经作为定时装置深深嵌入卡夫卡少年的遗传因子,成为他自身的组成部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是对他命运的第二次损毁。作为被诅咒者和乱伦预言最终实施者的俄狄浦斯和卡夫卡少年在成长之路上的体验无疑是迥然不同的。
有趣的是,俄狄浦斯的命运发生根本性转折正是在他知晓了自己身负的诅咒之后。为了避免禁忌的发生,俄狄浦斯离开科任托斯向东而去,他自以为自己离父母的距离在增加,而诅咒的实现几率也随之下降。然而,事实上他却越来越靠近自己的宿命,直至使自己的人生完全与其重合。他在无意识中完成了神谕的全部指示,他的乱伦行为给家人和国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相比起来,卡夫卡少年的应对更加现实。他将自己封闭起来,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树立着高墙。他大量阅读书籍吸取知识,定期锻炼身体,并在十五岁生日那天离家出走,开始了他实现预言的旅程。对于俄狄浦斯来说,他是用自己整个生命的全部时间在践行那个残酷的预言,而践行预言的结果就是给自己、他人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而卡夫卡少年,他对伦理预言的践行只被作家处理成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特殊的经历。在似是而非的犯忌后,他仍然可以收拾行囊,重新上路,走向新的人生阶段。他对伦理禁忌的触犯,构成了他成长的基石,两人的最终命运却与他们的所作所为形成了一种“悖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