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变与不变——关于预言及其实现方式 虽然同样是关于伦理禁忌的叙事,《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在对预言的处理模式上存在极大的差异。第一,索福克勒斯着重刻画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激烈冲突和触犯禁忌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作品开场即浓墨重彩地展示出因俄狄浦斯与伊俄卡斯忒的乱伦而被连带惩罚的忒拜城之景。随后借多方人物的陈述与佐证,一步步逼近真相,最终所有线索共同指向俄狄浦斯,并以他的多重身份之矛盾性、认知上的无法接受和生理上的自残行为将冲突推向高潮。文本重在描述伦理禁忌被揭示的过程与后果,对俄狄浦斯践行预言的过程则只是一笔带过。它本质上反映的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伦理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以及社会秩序在逐步确立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表现新确立的社会伦理秩序的不可侵犯,作家选择了身份尊贵、人格高尚的俄狄浦斯作为伦理惩罚的对象,并以神作为社会伦理秩序的监管者,高高在上,俯瞰众生,对触犯伦理道德的人施以严厉的惩罚。但村上春树在其作品中着重于卡夫卡少年离家出走、践行诅咒的行动,并借助这一过程全面展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成长史。对此,作家本人的说法是:“我想把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小说)这一容器之中,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③这一说法未免有些抽象,但它同时也揭示了“伦理禁忌”这一叙事基点在小说中实际所起的作用,作家只是把它当做叙事的外壳,借用这个外壳来表达包裹其中的核心理念。《海边的卡夫卡》中的故事情节的确由伦理禁忌这一叙事要素推动,但伦理禁忌本身绝不是作家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主要内容。作家更着力于表现卡夫卡少年在经历伦理禁忌前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情感体验,以及他在此过程中的个人成长轨迹,而对于触犯伦理道德的后果及涉及的人性之辩则不置可否。 第二,俄狄浦斯承受的预言来自神。神谕在古希腊社会扮演了类似秩序和规范的角色,人们通过它与诸神进行交流,诸神通过发布神谕构建人间的秩序,推动社会的前进。对于凡人来说,神谕就是命中注定、无法抗拒亦不能摆脱的力量。在索福克勒斯笔下,被神警告的俄狄浦斯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注定犯罪”的形象而存在,这一形象存在的意义正在于揭示触犯伦理规则的严重后果。而加诸于卡夫卡少年身上的恶毒诅咒则来自于他的亲生父亲,一个类似家庭独裁者的形象。作为凡人的父亲所作的预言显然不具备神谕的力量,那为什么卡夫卡少年还是如此笃信这个预言呢?这可能与他童年时被母亲抛弃的经历有关,即与他所遭受的损毁有关。正因为被母亲抛弃,所以他始终无法认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无法确认母亲对自己的真实感情。母亲走后,这个杀父娶母的预言就成了他与母亲之间唯一可能的联系,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恐怖而惊人的预言,他实际上抱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想要与母亲亲近的心情,与父亲冷漠紧张的关系,加上青春期特有的性别躁动,共同构成了卡夫卡少年“杀父娶母”的心理原动力。 第三,两部作品中乱伦行为的影响范围差异甚大。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的故事背景横跨数个国家,纵横几代人的人生。俄狄浦斯是联系忒拜与科任托斯这两个国家的纽带,也是联系父辈与子辈的纽带。作家正是借助俄狄浦斯的特殊身份,通过这样一种把影响无限扩展的方法,揭示触犯伦理规范的严重后果。而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人物关系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但极为集中,叙事基本上是以卡夫卡少年为中心,辅之以他身边最亲近的几个人的经历。村上在对此进行处理时,采用的方式与索福克勒斯正好相反,他是通过无限淡化和缩减乱伦行为带来的后果的方式来结构人物的结局。这两部作品在这一点上处理手段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作品的主题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决定的。 第四,是村上春树对《俄狄浦斯王》中伦理禁忌模式的个性化处理。文本中始终存在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条线索中的人物在时间与空间上越来越近,并通过预言联系在一起,由双线中的人物在各自的世界完成预言,最终契合交汇于现实。文本的奇数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示了十五岁的卡夫卡少年的自白,偶数章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中田聪的离奇经历,而这两条线索的联系就在于卡夫卡少年和中田老人分别在各自所处的世界践行了杀父这一预言。田村浩一和琼尼·沃克在小说中共同扮演了拉伊俄斯的角色。其他主要人物也都成为原型人物的分身。小森阳一将其归纳为:“卡夫卡少年和中田是俄狄浦斯,田村浩一和琼尼·沃克是拉伊俄斯,卡夫卡少年的生母和佐伯是伊俄卡斯忒,大岛和琼尼·沃克是斯芬克斯,樱花与星野是安提戈涅。”④双线叙事与人物分身作为村上春树惯用的行文方式,在这里与俄狄浦斯的伦理悲剧结合起来,对故事的走向与结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在预言的实现方式上,索福克勒斯客观陈述了事实:俄狄浦斯杀死父亲,娶了母亲,生下两男两女,在不知情中残忍地践行了预言,悲剧在这个基础上发生。而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作者刻意对预言的实现进行了模糊化和拟似化的处理。主要的手段,一是将人物置于“异界”中。⑤这里的异界,就卡夫卡少年来说,既包括作为忒拜城替代物即乱伦行为发生地的甲村图书馆,也包括象征人本身意识内延的位于森林深处的另一世界。在甲村图书馆,他遭遇了十五岁少女佐伯的“活灵”并爱上她。在森林深处的异世界,他的灵魂得到救赎并最终返回现实生活,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就中田来说,则是杀猫人琼尼·沃克的藏身之地和在山德士上校的神启下寻找到的“入口”。他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完成对拟似拉伊俄斯的杀戮和对少年卡夫卡、佐伯以及自身的救赎。二是对预言实现的事实和人物身份进行模糊处理。卡夫卡少年在野地昏迷醒来后发现自己满身血污,随后得知父亲被人杀害。事实上,以客观的生活经验判断,他绝不可能在四个小时的时间内返回家里,杀死父亲。但就文本的安排来看,作者显然是想让读者认可卡夫卡少年已经“杀父”的事实。同样的,卡夫卡少年与五十岁的、疑似母亲的佐伯交合,但是文中并没有证据说明佐伯就是卡夫卡少年的母亲。这一切,都是卡夫卡少年自己心里的怀疑与猜测。唯一能给出答案的佐伯的三本日记最终被中田烧毁,真相就此掩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