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伦理禁忌比较(3)

时间:2014-05-06 15:39 点击:
三.毁灭与新生伦理禁忌的意义及主题 自《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诞生以来,人们就从美学、伦理学、精神分析学等角度对它的主题进行了许多阐述,其中最主要的看法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命运悲剧。所谓命运悲

  三.毁灭与新生——伦理禁忌的意义及主题

  自《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诞生以来,人们就从美学、伦理学、精神分析学等角度对它的主题进行了许多阐述,其中最主要的看法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命运悲剧。所谓“命运悲剧”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运对抗,其结局则是他(她)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命运就意味着人的有限性,意味着人性的某种缺损。它也是一种异己力量,不过是涌动在人的内心深处,支配着人的行为,而不被人所意识。”⑥第二种观点认为这场悲剧根源于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本质上是一出伦理惨剧。“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个在伦理和道德上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救赎的悲剧,自始至终都是他的伦理意识在起作用。这出悲剧的意义不在于人无法逃避命运和命运的残酷性,而在于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给人所带来的灾难,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说明了维护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要性。”⑦

  相比于俄狄浦斯刺瞎双目、流放异国的结局,卡夫卡少年在触犯伦理禁忌之后实现了他“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的愿望,并在大岛、佐伯、中田等人的帮助下走出自我意识的森林,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本被视为人类社会最无法饶恕的“杀父娶母”的禁忌反而成为他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帮助他确立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完善作为人的灵魂。因此,有人把它定义为一部成长小说。以小森阳一为首的与此针锋相对的一派则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疗愈功效的处刑小说,他们通过分析作品中特殊的时间设置以及出现的带有隐喻意味的文学作品,指出:“诉诸大众共有的社会性集体记忆,在片刻间唤起读者记忆之后,随即将其作为无可奈何之举予以宽许,甚至最终将记忆本身消解一空,这是小说《海边的卡夫卡》文本策略的一个基本结构。”⑧

  不管其主题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尽管两部作品都涉及“杀父娶母”这一伦理禁忌,作家的设定、处理方式和写作意图却是截然不同的。预言的承受者一个是具备理性、美德、智慧的成年男子,一个是灵魂尚未定型的十五岁少年。俄狄浦斯与母亲的结合带给他荣耀、权势、后代的同时也成为他触犯禁忌的最大证明,并最终完全吞噬了他的人生。卡夫卡少年的人生看似遭到父母的损毁,却在触犯禁忌后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索福克勒斯想要告诉我们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神圣不可侵犯,而村上春树也许只是想展示一个少年是如何走过最艰难的成长岁月,完成灵魂的蜕变。

  注释:

  [1][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海边的卡夫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215页。

  [2][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海边的卡夫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436-437页。

  [3][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海边的卡夫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中文版序言。

  [4][日]小森阳一著,秦刚译:《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9页。

  [5]参见林少华著:《为了灵魂的自由——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版。

  [6]傅守祥:《<俄狄浦斯王>: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的现代性》,《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234页。

  [7]聂珍钊:《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116页。

  [8][日]小森阳一著,秦刚译:《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8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