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受众心理视角下的名著电影发展策略

时间:2014-05-20 16:24 点击:
[摘要]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在影坛并不罕见。名著改编电影大多存在影响力大,票房走高的特点,但在吸引眼球的背后,此类型电影的口碑却众说纷

  [摘要]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在影坛并不罕见。名著改编电影大多存在“影响力大,票房走高”的特点,但在“吸引眼球”的背后,此类型电影的口碑却众说纷纭。将文学“经典”翻拍成电影“经典”,这是许多电影人努力的目标。而改编后的电影能否成为“经典”,受众是不可忽视的评判力量。本文就电影受众的心理从观影动机和观影期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受众对电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名著改编电影提升,让电影生产者和受众获得“双赢”。

  [关键词]名著电影;票房;口碑;受众心理

  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在影坛并不罕见。2012年年末,中国影坛再掀文学名著改编热潮,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到刘震云的《一九四二》等文学名著都被搬上银幕。在原著已有“光环”下,名著电影要想获得票房和口碑双重丰收,了解受众的期待,迎合受众心理是必然途径。

  一、现状:名著电影的“势不可挡”

  名著一般指有价值的出名著作,电影导演将名著进行改编搬上银幕,此类电影被称之为名著电影。据统计,自1930年以来,在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影群体中,有25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乱世佳人》《英国病人》《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赫然在列。在我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名著与电影的交相辉映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张艺谋成功改编莫言的《红高粱》为起点,苏童的《妻妾成群》、余华的《活着》、王朔的《顽主》和《动物凶猛》、阿城的《孩子王》和《棋王》、李碧华的《霸王别姬》等大批文学作品都被电影导演再次成功诠释,奠定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尽管随着中国电影不断商业化,国产电影创作呈现出偏重视觉奇观的倾向,国产大片与文学逐渐割裂,而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学名著却依然是许多导演热衷的对象。2012年9月,《白鹿原》的上映让电影市场对名著电影的关注再次推向高潮,这部史上“最难拍”的电影既有不错的票房,也存在极大的争议。同时,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相关文学作品又成了许多电影编剧和导演跃跃欲试的改编对象,名著电影在电影市场所占份额历来不小。

  二、分析:名著电影的受众心理

  从表面来分析电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仅是一个连贯而丰富的动作表象,但行为背后实际上却是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何观影?以何种标准衡量电影?这通常与受众在观影前和观影中两个阶段的心理活动有关,即观影动机和观影期待。

  (一)观影动机:选择观看名著电影的理由

  不少名著电影在上映初期都会票房不错。如电影《听风者》,上映第一周,票房就过了15亿,它改编自获茅盾文学奖的麦家小说《暗算》;与原著同名的电影《白鹿原》的上映月余,票房为13亿,导演王全安凭此成功跨入“亿元导演俱乐部”,等等。票房高低取决于受众数量,分析受众选择名著电影的观影动机,主要有:

  1.娱乐心理

  电影观众选择观看电影的最主要常规动机是娱乐身心,他们通过看电影释放压力,调节身心。此种动机下,电影仅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而存在,电影观众他们以求放松的心理走进电影院,选择名著电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2.明星效应

  粉丝追随自己的偶像,成为电影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动因。比如电影《白鹿原》的导演王全安,作为中国内地第六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之一,自然拥有一部分铁杆“粉丝”,凡是贴上王氏标签的电影都会成为这一群体的选择。而老戏骨张丰毅、刘威、吴刚和新生代明星张雨绮、段奕宏、郭涛的加入,他们各自的大部分粉丝也都会发展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受众。

  3.宣泄动机

  电影还可以帮助观众进行情感的有效宣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术语中有“自我“一词,电影观众在观影时容易无意识地将“自我”转化成电影角色,因角色命运悲而悲,因角色命运喜而喜,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激发着观众的观影欲望。名著电影在未上演之前,其中的主要内容会因为原著的影响力而被受众提前知晓,因此,受众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与自己情感需求吻合的电影,这是非名著改编电影难以做到的。

  4.从众心理

  从众效应又称“阿希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因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名著本身的影响力和电影前期的宣传,使名著电影大多是“未映先火”,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为了保持与外界保持一致性、追求归属感,受众会走进影院去观看电影,这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我们采取这一行为方式,仅仅是因为这能使我们与我们所认同的人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因为我们对朋友本身吸引力或感染力的认同,“一人观片众人皆观”的局面也就容易形成。

  5.经典认同

  这一观影动机应是名著电影受众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受众的最大区别。与原著同名的电影上映,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很容易将“读者”转换为“影迷”,会将他们对小说的认可移情到电影当中去。比如当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被同为女性的香港导演许鞍华搬上电影银幕时,为小说深深折服的读者定是蜂拥而至的。

  (二)观影期待:影响名著电影口碑的要素

  口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电影口碑的获取与受众观影期待存在密切关联。在名著电影的受众群体中,因原著慕名前去观影的受众占了较大份额,他们在名著电影的接受中,所持观影期待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对情节

  将电影与原著情节比对着看,这是名著电影受众常有心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电影对原著会有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删减。以电影《白鹿原》为例,原著有两族三代绵亘半个世纪的故事容量,改编后的电影则主要围绕白嘉轩、鹿子霖、田小蛾、黑娃、白孝文、鹿兆鹏等几个主要人物展开,将人物的命运处理得极为凝练,戏剧性也大为增强。但也因为这种删减,电影出现了时间跨度的缩小,电影中多数人物命运的不知所踪。而且诸如“晒枣”和“泡枣”的细节的交代不清,让没看过原著的受众只能靠猜谜,对原著有所了解的受众靠联想原著对照揭晓谜底,这些势必会影响到受众对电影的评价。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