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从跨文化视角看电影《喜福会》的女性形象(2)

时间:2014-06-20 19:08 点击:
三、中国他者文化影响下的女儿们 根据形象学的理论,异国形象在某一国的跨文化流变,即它是如何被塑造、想象和建构,与该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次社会文化背景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可以通过分析他者来探究折射在身上的自

  三、中国“他者”文化影响下的女儿们

  根据形象学的理论,异国形象在某一国的跨文化流变,即它是如何被塑造、想象和建构,与该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次社会文化背景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可以通过分析“他者”来探究折射在身上的“自我”形象,因为这一切形象都源自于对“本土”与“异域”“自我”和“他者”关系里的自觉意识。对“主体”自我的研究是当代形象学关注的热点和重心,即异国形象的创造者,华裔第二代女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在她们的文学作品中流露出对自己跨文化身份的困惑与迷茫,她们在关照美国“自我”文化的视角下,将中国人或其他有色人种当做了“他者”,以此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美国人。谭恩美自述在青春叛逆时期,她做过许多令母亲头痛的事,母女之间的关系也像《喜福会》里描写的那样极为紧张且冲突不断。在她的自述中,晚年的母亲告诉她一个内心深处从未透露的秘密:在中国,她还有三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谭恩美听到这个秘密震惊了,而这个秘密也成为《喜福会》后来创作的灵感来源和主题所在。无疑,母亲是谭恩美创作灵感的源泉,《喜福会》就是她献给逝去母亲的礼物。电影中,每个中国移民母亲对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的影响都是一辈子的,深远而巨大的。谭恩美以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女性为主人公,她们既承受着来自种族、身份认同的压力,又承受着来自父母的压力,通过她们的视角描写了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折射出跨越中、西两种文化的挣扎与纠结。正如电影《喜福会》中的母亲们一样,谭恩美的母亲也来自战乱频繁的旧中国,经历了一段不愿回首的往昔,她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出生在美国这片新大陆的女儿身上,这种“望女成凤”的期许不想却给谭恩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电影中,四个女儿的故事就从不同层面揭示了谭恩美作为华裔女儿所承受的压力,母亲用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管教女儿,她们一不赞美女儿,二要女儿无条件顺从自己,如传统中国父母一样。而华裔女儿们身处美国,耳濡目染的是美式民主教育的方式,内心极为抵触母亲的教育方式。由于中西文化和母女不同成长背景的隔阂,电影里的母女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误解和彼此伤害,作者谭恩美也同样与自己母亲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如薇利所说:“我妈老是这样,她总是唱反调”,“不管我做什么,都永远得不到你的欢心”。可事实上,母女之间是彼此关爱的,母亲对女儿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电影里苏西觉得嫁给白人老公后,各种压力扑面而来,她努力做好丈夫的贤内助,极力讨好丈夫和他的家族,将自己的事业抛诸脑后,最终失去了自我。显然这样的行事方式正是根源于她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看到苏西在婚姻中越加懦弱,母亲用苏西外婆的故事告诉她要坚强,要自立,要认清自己的价值。终于苏西喊出了心声,找回了自己,也挽救了婚姻。从这点来看,来自旧中国的母亲们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护者,也是反抗旧中国文化糟粕的叛逆者,和女儿们一样都是勇敢、坚毅的新时代女性。

  四、满载希冀上路的中国女性形象

  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天,谭恩美在接受旧金山媒体采访时说:“从某种方面说,她真的是我的缪斯女神……她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但她从不认为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书中所有的一切,其实就是她对于生活的充满希望的精神质。”谭恩美在母亲离去后逐渐感悟了母亲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并愈加理解了母亲,特别是她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谭恩美以边缘人身份在“自我”与“他者”的跨文化互动中起到桥梁的作用,电影里君在去中国之前回忆起母亲说:“我一点都不了解她,她是我母亲。”女儿终于尝试去理解母亲,也将勇敢面对现实:她与母亲拥有相同的血缘与文化。电影以独白形式向观众诉说了一根鹅毛的故事,这根鹅毛象征着华人母亲从中国带来的期望,串联起母亲们和女儿们的人生希冀。她们带着梦想来到了自由的新大陆,期盼着女儿们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生活在没有压迫、没有歧视而又自由的国度里。最终母女间消除隔阂,获得相互理解,象征了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电影最后,经历了种种迷茫和痛苦挣扎后,君像母亲那样坚强而勇敢地跨越了两种文化,承认和接受自身背负着两种文化,带上母亲留下的遗物——鹅毛,代表母亲回中国与同母异父的两位姐姐相见,踏上了寻求“自我”和文化属性的漫漫长路。“现在我又看见妈妈了……我们一声不吭地盯着那明亮的画面,我们都很像妈妈,一样的眉目,一样的嘴唇……”她终于在踏上中国土地那一刻找到了根,真正理解了母亲,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归宿。

  五、结语

  《喜福会》的女性形象是作者“自我”和华人母亲“他者”跨文化互动的结果,在塑造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中,也描述了中西文化在交流中从最初对抗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故事里的女儿们最终找到了“自我”,暗示着作者也找到了自我。不论是来自旧中国的母亲们,还是生长在新大陆的女儿们,这些跨文化女性形象都体现了在自我身份追寻过程中由顺从到坚强勇敢的蜕变,展现了新时代的跨文化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4,157.

  [2]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0-16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