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并不排除对语法知识的运用考查,反而更加注重了语法教学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这些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面有很好的体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教师对新课标中语法教学解读有误,导致语法教学淡而化之的趋势愈加明显,近些年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越来越差,面对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学生不能解释,尤为严重的是在学生的作文中错字、标点不当、语句不通等现象频繁出现,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又如《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等这样的状语后置句不能理解,学生对于状语后置结构不能理解,究其原由,高中学生不知何谓状语。对于状语这样一个基本的句子成分学生都不知道,那么我们又怎样谈状语后置? 我国语文教育界曾一度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并且在内容的安排上忽视母语学习的一些特点,过于突出语法系统性、知识性,在语文教改的冲击下,在“人文说”“语感论”的震荡中,语法教学在旧有的语文教育体系中确立的地位产生了动摇。在新的学术背景下,语法教学的地位需要重新认识,而今各种不同的观点中主张“淡化”甚至“取消”语法教学的呼声很高,但可以明确指出的是取消语法教学的做法是绝对不可行的。 一、中学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一)语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 语法是语言的法则、规律,它就相当于数学的公式,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时,首先讲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解题,可见公式是解题的钥匙,是解题的条件,是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语法就是语文学习的公式,是组词造句的法则,没有语法,说话就会语无伦次,会闹出很多的笑话。当然大多数人在没有学习语法的前提下也能说出句子表达情感而且能让人听懂,因此有很多的人反对学习语法,认为有它无它都一样,否定了语法的作用,而我们之所以会在没有学语法的前提下说出语句表达情感,这是源于我们具有先天的语感,这并不是说语法就不起作用了,只能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先天的语感引导我们能够表达情感,有助于我们对祖国语言文字更好的学习。但是语感是先天习得的,并不具有科学性。我国历史上的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司马迁等他们能够写出很多的好文章流传千古,被世人传诵,但是在古代并没有语法学,古人却能写出这么多优美的篇章,为什么呢?这能否说明不学语法也能写出好文章呢?我们认为古代确实没有成系统的语法学,但是从古人的很多篇章看来,在谴词造句方面,他们的作品都有意识无意识的遵循一个规律,而这个规律是他们在写作实践中悟出的共同标准。而语法学的建立为我们运用祖国文字提供了一个普遍遵循且具有科学性的规范,为解答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对于语法,我国语法界就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本国语言的语法应该读得烂熟”,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说过的一句话。是的,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决定着语言的基本面貌,要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学好语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学过语法的人比起没有学过语法的人来,文从字顺的比例也总要大些”。可见语法确实对我们的表达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当然,学习语法也不仅仅是为了能写出好的文章,学好语法的意义还在于对自己的母语具有科学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