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的新颖对于高考作文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时总要捣弄那几个老旧的素材,让你的阅读神经活泼不得。一方面知其不可为,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程咬金遇强敌,三板斧耍完不奏效,不得不从头再耍,原因何在?很简单,没辙了。单单日常教学资料中所涉及的阅读素材,便丰富庞杂得让人感叹,何至于肚子里只落得屈原项羽司马迁韩信李白杜工部呢!要想让高考作文突破陈调旧腔,突破千篇一料,那就必须落实到会学会准备上来。 一、处处留心,提取习题中素材 谈到作文素材的积累,我们常常提倡要多方阅读,关注生活,留意时事等,诚然,做到如此,当然不愁没有充足的创作素材,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置身于繁重的高中学习负荷之下,整天除了紧张应对课业之外,似乎根本就没有余力去关心课业之外的事,博览多积的事自然无从谈起。不过,即便如此,也不代表我们就不能积累起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这里权且不论课本这个内藏丰富的素材空间,单就平常练习、试卷中涉及的阅读材料来看,其丰富多样性,就足以让我们获得运用自如的作文素材。 平常不少同学学习上留心不够,要么习惯不好,不知道随时随处整理自己的所学所得;要么意识不敏锐,不善于识别所习所闻的有效素材;要么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概括整合所接触到的素材。对待试题资源往往只是直观看取,就题做题,一做而过,一过就了,根本就没意识到试题资源中其实包含着大量可为我所用的作文素材。若以完整的高考样卷来谈,语言运用部分常常会涉及新鲜可用的生活时事素材;古诗鉴赏中碰到自己感觉好的诗词可背下来备用;文言文阅读选文大部分是写人记事的,其间不少人物在为学为人为官等方面都是或正或反的典型,是绝佳的作文素材;文学类文本阅读可结合作者作品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论述类文本则可直接取用人家文章中好的素材;实用类文本中的传记人物本身就是极好的例子,新闻、访谈、报告、科普等类材料,事实性强,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可见,只要留心,试题练习中可作为作文素材整理下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长期为之,焉能不在作文用材上变得从容自如起来?更何况我们还可留心整理课上老师所讲到的生动事例,留心积累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听人交谈所耳闻的一些新鲜素材呢? 有心人,天不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改变靠天收、作文时肚子里没货、只得像祥林嫂那样反复叨咕“阿毛的故事”的尴尬局面。不妨来看个例子: 外界环境的纷烦、嘈杂,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并以一颗宁静的心包容外界的喧嚣。太史公遭宫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凭着守静求真的坚毅,穿越受辱后的烦乱思绪,太史公留下的是不朽。 这是2013年江苏考生作文中的一个段子,就章法而言,分论点、例子、评析,条理分明,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从高考阅卷的眼光来看,它就存在着一个素材过于陈旧的问题。 但若将素材换一下,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外界环境纷烦、嘈杂,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自我,坚守内心的宁静。想起了皇甫谧,一个在天下书生汲汲于功名利禄之时,却能独自隐居乡野以读书著述为乐的“书淫”。乡野的风清清,把俗世中手握经卷叩问功名的欲念稀释得淡淡;一灯熠熠,黄卷在手,皇甫谧沉浸在古圣先贤的心智涓涓中,万念归一,自我融化成袅袅的青烟,在古经圣典间依依。正是凭着守静求真的坚毅,穿越尘世的烦杂喧嚣,历史的风尘才掩埋不了针灸别祖的高大与《针灸甲乙经》的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