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取用有方,点化平常化素材 我们讲作文材料要追求新颖独特,并不就是要求写作中所用材料都必须是他人未见过的,为自己独家所拥有的。事实上,不少优秀作文,所用的材料也无非是大家惯常所知的那些人或事,只是它们在材料的取用上有不同于一般的地方而已。 再来看个例子: 树移死,人移活,每一种存在都是与适合它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张爱玲的花枝独秀,离不开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绮靡。“带着黄金的枷”扭曲了自己的情爱又执拗地戕杀儿女们情爱的曹七巧,任情热烈大胆勾搭丈夫的朋友的红玫瑰,备受冷落空荡无助而移情于裁缝的白玫瑰……畸情在天才的笔下汹涌,裹着“一袭华美的袍”,拨动上海滩的靡靡风情,张爱玲这个名字,在大上海月亮“红黄的湿晕”下,显得迷离而神幻。或许张爱玲只属于四十年代的上海滩,以故她漂落美国后才饱尝失意,她烂漫在十里洋场中。 这是2013年江苏高考一篇佳作中的一个片断。这个语段中所用材料张爱玲是为一般学生所知的,但其在表述上并不像一般学生常写的那样,只是笼而统之地泛谈而已,而是凭着对张爱玲的深入了解,秉持独特的理解,把笔墨对准她作品中的人物,以对张爱玲笔下人物形象的认知,来撞击阅者的思维火花。 其实无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件事也好,我们都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段既定的长度,而对这一既定的长度,你截取哪一部分,怎么截取,则往往决定着你是否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就如名人生平业绩,可能由于为众所知而难免于“常”,但你若讲的是名人轶事,则虽说的是同样一个人,却可能会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我们应有别出心裁地取用作文素材的意识,以常中出异,化陈腐为神奇。 在作文素材的取用上,笔者以为,有两点还是值得一说的。首先是细节化,把材料写活。平常不少学生作文中述例,喜欢粗框架“漫漫道来”,似知非知,笼笼统统,毫无冲击力可言。若能采用细节化手法,抓住表现其人其事的某个细节,具化笔墨,活现神采,则可给人留下阅读咀嚼的空间。其次是细微化,把材料写异。要搞一点研究性学习,真正对某些人物或事件广搜深研,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这样在取用时不仅让自己有了抓住少为人知的部分的可能,而且让自己有了作出识见独到的理解的厚度,如此何愁不能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呢?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