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同样的语意,同样的文脉,换掉陈旧的材料后,对阅读视觉的触摸是不一样的。而这则关于皇甫谧的素料,正是来自于平常练习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晋书·皇甫谧传》。 二、独特理解,激活一般性素材 我们讲作文材料的新鲜,与新闻体裁中所谓的新鲜是不一样的。新闻中所讲的新鲜是就事件发生的时间而言的,越是最近发生的,就越新鲜。但试场作文中的用料可不是这样,它一方面要看同一材料在考生作文中出现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同一材料在不同考生笔下理解运用的差异。大家用到的材料你不用,你用别人很难涉及的材料,这是新鲜的;大家用到的材料,你也用了,但你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理解,这同样能带给人新鲜气息。 且来看个例子: 我们可以观美赏美惜美,但又何必要去占有美破坏美呢?当年秦始皇陵中挖掘出来的兵马俑,本是色彩斑斓,光艳夺目的。据统计,陶俑、陶马刚出土时,身上的颜色本是以朱红、粉红、粉绿、粉蓝、赭色等为主,有十多种之多,但出土后因环境改变而导致褪色,以致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俑基本都是青灰色。为了展示这地下窖藏的美,却同时干着损坏美的勾当,还不如别再挖了。 这个语段,从观点与材料的契合来看,观点鲜明,材料贴切,还是蛮好的。但若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其不足之处还是很明显的。语段中所用的兵马俑发掘之事,如果在考试中大面积地为考生所运用,那就有易于让人产生阅读腻味的可能,但若加之以个性化的理解,那么即使出场频率高了,也会因你有与众不同的睿识智思,而产生别样的吸引力。2013年江苏一位考生就展示了这样独特的文笔功底: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羡艳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寻找美却惊扰了美,以至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这段文字用的素材同样是兵马俑挖掘之事,但由于作者见解不凡,议论独到,从而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专家给出“仲永七岁为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此文亦诚足以当之”的评价,可谓深得其道。
不少同学平常学习中不能将读与思有机结合,看取素材,仅凭直感,留于表层,不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所以作文中很难有独特的思维闪光。这里面就有一个惯于思考、善于思考的问题在。首先是要养成看问题多思考的习惯,其次是要经常性地尝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多作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训练,长期为之,反复锻造,从惯于思考走向善于思考,就不是什么难事。上面那段文字之所以能撞击起阅卷老师的思维火花,就是因为运用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不仅能联系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中的材料分析问题,而且能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分析问题,从而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给出独到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