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大学校园里自杀、他杀等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高校“三生观”教育,从珍爱生命、智慧生存、快乐生活三个方面详细诠释了“三生观”教育的内容和具体途径。目的在于让更多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珍爱生命;智慧生存;快乐生活 一、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表现 1.对于自己生命的基本价值的漠视 有数据表明,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从全球范围来看,自杀在众多死因排序中高居第13位。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2.对于他人生命的基本价值的漠视 从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女子版“马加爵”张超:伙同男友杀情人肢解分尸260余块。到广东某大学蓝庆庞、北京大学安然、浙江大学周一超、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等大学生杀人事件,再到国外韩国留美23岁学生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32名师生,大学生杀人事件频频发生。 3.对自然生命的基本价值漠视 2002年两只黑熊被掺合了硫酸的饮料所伤,投掷饮料的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 二、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理念的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率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成功的标志,学校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很多高校沦为了生产标准化教育产品的“大工厂”和学生就业的岗前职业训练基地。这种“知识、技能至上”的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以何为生”的思考,忽略了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使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高校教育体系中没有体现生命教育 人们普遍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命教育呈显著性相关,但相关不等于等同,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笔者提倡单独开设三生观教育课程,渗入关于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自我认识等。 三、大学生“三生观“教育的内容 1.珍爱生命 生命的时光是有限的。人生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美国《读者文摘》中登有一篇文章,算过一笔帐,以一个人一生六十年计算,共有21900天,其中睡觉花去20年,吃饭占掉了6年,娱乐游玩要8年,穿衣梳洗打扮用去了5年,行路、旅游、塞车等用掉5年,人们生病大概需要花去3年,打电话要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手脚指甲要10天,等等,剩下多少时间呢?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人们可用于真正展开人生的时间大概只有10年而已。 2.幸福生活—知足者常乐,珍惜眼前 追求幸福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幸福生活究竟是什么?我们常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幸福:幸福=拥有的充实+快乐的情绪+舒适的感受。“拥有的充实”: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幸福更在于精神的充实。纯粹的物质性的拥有并不必然导致精神上的充实,因为人之欲望无穷,拥有再多,也不可能满足,这样,也不会有幸福可言。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生活幸福与否,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人的身体的健康程度。二是人们生存生活的条件。三是自我的精神境界。 3.智慧生存
在生存方面,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智慧的生存者。人具有动物性,所以要像动物一样生存下来,就得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但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地方则在于人的社会性,所以人要有知识、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