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质疑解惑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而语文教学的本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就是要让“老师下台我上台”“让老师闭嘴”“我的课堂学生做主”“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强有力地占据课堂。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对疑惑的解答等,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如果以后的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 五、在赏识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思维的灵活、独到之处,常常是教师所不及的,这种互动时迸发的思想火花最为绚丽,例如:同样是比喻“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的说“像奶奶额头的皱纹。”有的说“像初恋的少女的心。”还有的说“如姐姐随风摆动的纱裙。”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思想,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我们无法把金鱼的眼泪从水中捡拾出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用欣赏的目光,期待的心理,赞美的语调,宽容的态度,告诉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你们都是独特的一滴,构建开展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张扬他们的个性,才会让学生的灵性飞扬,才思敏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在赏识评价中解放思想,不保守;求真务实,不花哨;面对困难,不回避;逐步完善,不停步。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对语文产生更大的兴趣。 六、在展示探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应尊重学生实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扬学生的个性,留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并当堂解决,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笔者在上《勇气》一课时,就有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那个美国伞兵不知廉耻,为了保护他,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他还又一次重返农家寻求保护。同学们当堂对此就展开了探究,表面上看这个同学违背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打乱了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但是,却为同学们在独立体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感悟学习成长历程中提供了一个机会和交流平台。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必须把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所有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始终围绕学生展开,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体现教师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更集中体现语文教师近乎全部的教学艺术。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温儒敏,巢宗祺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