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评价语言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作为评价语言体系中的主体,语言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能否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评价语言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评价语言概述 教师评价性语言指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状况的语言。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有效、恰当、高超的评价艺术,这里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教师评价性语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一)课堂评价语言的正面积极作用。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性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当然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除了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以外,还要关注学生包括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不可以所有的学生都用同样一种评价性语言。饱含激情的评价性语言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达到令人兴趣昂然的艺术境界,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快乐的师生同乐的和谐课堂。同时课堂评价性语言具有反馈的作用,反馈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应该强调学生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同时还应该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从而能够扬“长”补“短”。 (二)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负面消极作用。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如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发挥评价性语言应有的作用,相反可能会引起很多消极的作用。如果教师以挖苦、嘲讽的评价性语言,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甚至有可能会造成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等。有时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高校课堂中教师评价性语言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评价语言单调刻板。一般的高校教师只用诸如“好”等简单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和评论。二是评价意识薄弱。在新课改下,虽然不少老师认识到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不能摆脱固有模式的束缚,对学生个体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充分,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似乎所有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行为都是为了服务于提高学业成绩,从而忽视了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发展功能。三是角色定位偏差。自身的角色定位会对教师本身的课堂评价性语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形成形色各异的课堂评价性语言,产生不同的课堂评价效果。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学当做一种谋生的方式,那么对评价就不可能投入感情,极端的还会出现辱骂,指责,嘲讽、挖苦等不恰当的评价。四是知识储备不足。有些老师不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不能运用合适的评价语言来评价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甚至出现生搬硬套评价性语言的状况。五是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目前的教师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工作生活压力过大,闲暇的时间太少,平时很少有机会和学生交流感情,因而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