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高校课堂评价性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提高高校教师课堂评价性语言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主要工作手段是语言和知识。在高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语言和学生交流思想,更要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使其适应新课改下高校教学的要求。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博览群书,储备知识。使自己的知识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评价性语言。二是加强锻炼,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总结自己的教学体验,养成多思、多想、勤动手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用最佳的语言作出评价。 其次,充分体现被评价者的主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让语言更富人性魅力。在课堂评价语言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迫切需要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 比如在课堂提问和在提问回答后作出评价时,就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内向害羞、努力认真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学会领悟贯通,举一反三,对他们的评价往往会侧重于肯定和鼓励。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尤其注意引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对他们的评价性语言应该经常让学生感受到自信。在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中,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有帮助的。 第三,重视课堂的倾听及关注学生的反应。倾听是对说话对方人格的尊重。教师和学生思考维度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对于问题的反馈自然也会有所差异。 好的评价语言关键在于抓住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及时有效地作出相应评价。来自课堂真实情境下的即时、即地生成的有内容的评价,学生是能真切感受、体会的,而绝非仅仅一句没有内容的“好”“真棒”。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时时有评价,处处有评价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师的即时性口语评价,发挥即时性口语评价的导向、矫正、激励、调节情绪等功能,让教师的有效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教师的有效评价语应当是表扬适度,引导有方。 四、结语 高校课堂教师评价性语言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行为、听课的状态、课堂的表现等诸方面进行的评价。这既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增加彼此之间感情的主要方式,也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对于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意义十分重大。这也是目前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发展性、渗透性等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语 参考文献 [1]王伶俐,黄金联.教师课堂激励性言语评价运用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09. [2]杨雪.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丁朝蓬,梁国立,吴慧云.基于评价的教学改革:美国跟进计划”的启示[M].教育科学研究,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