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体对人生真理的无法寻求——宿命论 孤独到了极致就离绝望不远了,绝望中就与宿命取得了一定的联系。宿命意识是苏童小说中人物的主要意识之一。在小说,《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将宿命观进行形象化,小说一开始,陈北年们抛家舍业地扎进城里,他们用全部的生命热能投入到城市之中,可是后来他们又体会到城市并不如他们所想的一样是他们生命的最终目的地。陈宝年们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家乡。 苏童小说的人物宿命意识同时还体现在《肉联厂的春天》里,故事的主人公金桥爱一心向往着外交家的生活,但是他偏偏身在满身腥臭的肉联厂,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小说的寓意在于现实的无奈和命运的弄人。即使金桥爱真的如愿以偿离开了肉联厂,最终的结果还是会落得精神家园的迷失而变得无处可逃。 苏童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宿命和孤独的载体。他们在精神家园迷失以后在精神世界里苦苦追求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走到了孤独的终点却又让他们无处存活,孜孜不倦地寻找精神归宿未果之后的那种绝望再加上对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认同,最终的结果就只有走向死亡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文学大家通过死亡寻找精神家园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比方说现在的著名诗人顾城,只能说他们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迷路了。 四、在苏童的小说中寻找精神家园 《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在文学界成名的一部小说,整篇小说以历史的视角来返照现实,伤感地叙述了由帝王到庶民、由王宫到逃亡、由沉沦到人性复活,最终对精神家园进行寻找的一生。这部小说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人生都有很浓的文化反思意味。在这部小说中,苏童和其他“新历史小说”家一样,通过历史的角度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体现他对人类精神世界拯救的终极关怀。 《我的帝王生涯》中人物的救赎方式是苏童处于“虚构的热情”中的臆想。科技在发展,但是人的心灵却越来越空虚,世界变大了人类却变小了,人类的主体意识越来越难以实现,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真实感受。苏童在作品中通过对人物主体意识的描写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精神归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切风雨都要通过坚强的毅力去阻挡,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就像苏童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一样,是逃无可逃的。 精神家园的寻找离不开历史的参照。虽然苏童在小说中为我们勾勒的精神归宿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小说中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逃亡以及宿命意识表现得都非常形象。苏童在小说中以逼真人类的现实本真的理性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审视,进行关注,向我们呈现了小说中的人物对命运的反抗,即使这种反抗是徒劳的。 五、结论 苏童笔下的人物都是情感细腻的,人物性格中都体现出了江南人特有的性格和气质,其中人物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而就在这样的人物描写中夹杂着许多现实性的因素,人物性格发生变异或心理变态似乎都成了在所难免的。一个好作家不仅要对生活中的美好一面进行歌颂,更重要的是要对生命中丑恶的一面给予揭露,让人们在生活中多进行思考,才能够好地纠正那些偏离生活轨道的东西。本文通过对苏童小说中人物身上所反映出的对精神家园义无反顾的寻找的描述,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而激励我们更加积极深入地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更加孜孜不倦的寻找。 参考文献 [1]闫兰娜,王建珍.论苏童小说的死亡意识[J].作家,2008(12):37-38. [2]谢露.沦落与救赎——论苏童小说的孤独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1(24):88. [3]王建珍,闫兰娜,王海静.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妇女研究论丛,2006(4):63-66. [4]鄂晓萍.流离人生情态——苏童小说心理解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51-53. [5]封兰.浅论苏童小说中人物的“逃亡情结”[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21-222. [6]李永新.孤独的灵魂孤独的歌——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J].名作欣赏,2010(15):44-47. [7]汪双英.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5):100-102. [8]董俊.在历史与颓废间徘徊——浅析苏童小说现实意识缺失的原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36-137. [9]张丛皞,韩文淑.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2-15. [10]殷海芳.苏童小说强烈的生命意识[J].长城,2009(10):24-25. [11]谢启明.主体的觉醒与失落——论苏童小说的悲剧性[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12]陈春霞.苏童与麦卡勒斯小说的南方情结及呈现方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 [13]马燕.苏童研究述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4]姚仁欣.苏童小说的“边缘人”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5]王林海,王毓.性别歧视在文学语言中的映射——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语言的文化内涵[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